
大型的商場超市往往都會為進口商品開辟一個專門銷售區(qū)域,而那里銷售的商品外包裝上往往都寫滿了看不懂的各國文字。消費者王女士日前來到位于管莊的物美“全球精選”跨境進口商品體驗區(qū),該區(qū)標注著 “海外直采,跨境保稅”的標識,但王女士卻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印有中文標識的商品,這明明是進口商品區(qū),為什么商品介紹全是中文呢?難道商家是混著賣坑人的嗎?
進口商品包裝上全是中文
針對王女士的質疑,信報記者來到管莊物美“全球精選”跨境進口商品體驗區(qū),記者發(fā)現(xiàn),有一些商品寫滿了原產(chǎn)國的文字,在外包裝上貼了相關的中文信息,還有很多商品居然都是中文的外包裝。
例如一款鈣芝的奶酪味高鈣威化餅干,包裝外印有“原裝進口”字樣,而且成分配方確是中文的。原產(chǎn)國是印度尼西亞,一款低脂純牛奶,同樣印有中文。此外,記者走訪永輝超市、沃爾瑪超市均存在進口產(chǎn)品印有中文字樣的情況。有超市相關負責人告訴信報記者,這種現(xiàn)象很正常,均是國外進口后在國內進行包裝。
進口商品也可在國內分裝
凡是進口的原裝商品都需要貼中文標簽,所以大家在超市里看到相當多的原裝進口商品貼有中文標簽。北商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商業(yè)經(jīng)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告訴信報記者,那些直接印有中文標簽的商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進口時跟海外廠商定制的,包裝的時候就印有中文標簽了;另外一種是相當多的進口產(chǎn)品進到國內進行分裝。
超市與廠家訂的貨,如果是大包裝引進,成本會很低,進到國內后,根據(jù)不同的銷售方式銷售。另外,考慮到成本問題,例如奶粉,進來大包裝的奶粉,到國內分成小包裝,在市場上賣成本低、保存運輸都很方便。如果奶粉進來都采用小包裝,那么運輸、包裝上成本都很高。再例如液體的牛奶、橄欖油等,通過油罐箱進到國內,進到國內后分裝到小瓶子里,這樣不僅好運輸,成本還低。
賴陽表示,所謂特供產(chǎn)品是定制的,批量購買之后,根據(jù)中國市場重新包裝了,可能別的地方?jīng)]有,按照中國的標準來訂的貨。如果原產(chǎn)品從海外進來的屬于純進口,但有些進口的產(chǎn)品在國內進行二次包裝,這仍然屬于進口;如果二次加工的話,屬于原料進口,并非純進口。
進口商品未必是主流品牌
另外,賴陽透露,即便是進口產(chǎn)品也未必是國際主流品牌。比如中國人在德國注冊一家奶業(yè)公司,在德國養(yǎng)殖奶牛;或者中國人在德國收了當?shù)氐哪蹋c當?shù)仄髽I(yè)簽約,進口到國內,這也叫德國進口。品牌在德國注冊,就是德國的品牌,但該品牌在德國市場卻未必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