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航母正式下水。

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儀式26日上午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出席儀式并致辭。>>中國國產航母為何造這么快?說來還得感謝這三國……

巨龍入海!我國首艘國產航母正式下水
26日9時許,儀式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剪彩后進行“擲瓶禮”。隨著一瓶香檳酒摔碎艦艏,兩舷噴射絢麗彩帶,周邊船舶一起鳴響汽笛,全場響起熱烈掌聲。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看a頭。
第二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制,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目前,航空母艦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該航空母艦將按計劃進行系統設備調試和舾裝施工,并全面開展系泊試驗。
海軍、中船重工集團領導沈金龍、苗華、胡問鳴以及軍地有關部門領導和科研人員、干部職工、參建官兵代表等參加儀式。

首艘國產航母三大變化: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談到中國首艘國產航母與遼寧艦的區別,軍事專家梁芳指出,在外觀和噸位方面,首艘國產航母與遼寧艦相近,但是內部結構、設備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設計理念有別。遼寧艦早期設計是巡洋艦式航母,艦首裝備有大量重型裝備,如反艦導彈,反潛裝備等,而首艘國產航母的設計理念是要發揮航空兵的作用;第二,艙室功能發生很大變化。首艘國產航母從設計之初就不存在巡洋艦的功能,是純航母功能,所有的艙室按照我軍實際需求來設計,節省了大量空間用來裝載艦載機;第三,動力不同,首艘國產航母的動力系統也是按照我軍需求研制而來。總體而言,首艘國產航母綜合作戰能力將大幅提升。
我國首艘國產航母有哪些大的技術突破呢?梁芳表示,首艘國產航母技術水平與美軍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就我國目前科技水平、經濟實力以及國家戰略需求而言,航母建設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和成功。航母發展的道路很長,將會牽動海軍整體發展,使得海軍的作戰能力有質的飛躍。國產航母還會帶動海軍訓練模式的改變。目前,遼寧艦作為試驗艦、訓練艦,已經初步形成戰斗力。當首艘國產航母建成第二個航母編隊時,在艦機協同、航母間配合,各軍兵種之間協同作戰等訓練模式上,都將有重大改變。
“擁有雙航母編隊之后,我軍航母部署會更加靈活,使航母發揮更大的作用。航母將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海外利益拓展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梁芳如是說。

山東號?臺灣號? 首艘國產航母會如何命名
對于001A型航母將如何命名,網友也十分感興趣。近日,就有網站針對“命名”特地在網絡上進行票選活動,投票結果顯示“臺灣號”獲得最高票。
據臺灣東森新聞云報道,有網站以“您認為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命名最有可能是?”為題進行調查,共計有近30萬網友參與投票,最后“臺灣號”以11多萬票獲得最高票。事實上進入2017年后,各大軍事論壇就廣泛流傳001A型航母將命名為“山東艦”,但是一直未獲得官方證實。
軍事專家李杰表示,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時很可能會同時發布首艘國產航母的艦名。國內外輿論都廣泛猜測,首艘國產航母可能會命名為“山東”號。不過,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的命名是在2012年9月25日入列之際發布的,此次首艘國產航母是否會打破慣例,在下水之際公布艦名值得關注。

專家談首艘國產航母:不懼怕任何敵人
談到首艘國產航母的亮點,有軍事專家認為,目前世界上能夠獨立建造航空母艦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完全是靠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力量完成,航母上的艦載機起降設施、雷達通訊設施、無線電設施等技術都很過硬,這說明我國國防工業水平有很大提升。
此外,這艘航母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母艦,但它符合我國國情和需求。這也表明,我們沒有威脅任何人,但是也不懼怕任何敵人。
當下,有種觀點認為,航母有一兩艘就夠了,主要是“撐撐門面”。也有觀點認為隨著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如中程彈道導彈、太空武器等,航母的作用正在不斷弱化。
針對這些不利于我國航母發展的觀點,軍事專家李杰認為,這些觀點是不正確的。實際上,航母很有用。就拿美國來說,他們正計劃將目前的10艘航母發展到12艘,甚至更多,這恰恰印證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航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英法航母從總體上來看,要比我們先進。我們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還不能說具備了超越英法航母的技術條件。”李杰表示,“中國一直關注并追趕世界最先進的航母技術,但現在我們與世界航母先進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很多技術,比如核動力系統、電磁彈射技術、指控系統等等,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仍需要奮起追趕。”

影響:中國海軍兵力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
軍事專家曹衛東表示,建造一艘軍艦一般有三個重要環節:一是切割鋼板,說明開始建造;二是艦船下水,說明船體建造完成;三是交接入役。我們目前討論首艘國產航母何時下水,實際上是在期盼它的第二個環節。新軍艦下水后,還要進行舾裝,就是軍艦在碼頭水面上安裝各種設備。之后還需要進行靜泊試驗,也就是檢驗各項設備的運轉能力,然后就是進行海試。
隨著中國首艘航母即將下水,有外媒推測,20年到30年之后,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實力將會超過美國海軍。對此,尹卓認為,中國海軍擁有國產航母以后,兵力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以航母編隊為核心的水面艦艇力量結構基本形成。相比之下,美國擁有龐大的海軍力量,維持著11個航母編隊的龐大力量。中國不會發展像美國那樣規模的航母力量。外媒在評估中美力量對比時候,經常采取“捧殺”中國的策略,其言論的客觀性必然大打折扣。

國產航母下水后距服役還多久 少將:至少2年
軍事專家尹卓指出,001A型國產航母下水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是要把艦內和艦外的設施逐步連上,還要鋪設電纜和數據線,并逐步地安裝垂直發射系統和防空導彈等作戰裝備。這些安裝完成后,還要調試軟件,進行岸邊調試,看其通信流程、情報流程等是否能夠通過。一切準備就緒后,才能開始海試工作,整個后續工作大概需要至少2年時間。

中國海軍現役唯一航母已具備作戰能力
中國海軍現役唯一的一艘航母遼寧艦已于2012年9月正式服役。去年底今年初,遼寧艦航母編隊沿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由北至南,中間跨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進行了為期二十多天的跨海區戰備演練,遼寧艦從最初的訓練艦一步步成為一艘具備作戰能力的艦艇。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最受傷”的國家竟是它
“印度洋的新威脅:中國將建造至少六艘航母”,《印度經濟時報》網站4月21日這則報道的新聞標題,用“聳人聽聞”來形容并不為過。
中國的第二艘航母還未下水,印度媒體就積極主動“認領”自身受到威脅。“入戲”速度之快,也是醉了。
那么,中國航母到底會怎樣威脅印度呢?
《印度經濟時報》列舉了如下理由:中國即將完成第二艘航母的建造,它將于2020年開始在海軍服役;中國同時也在上海研發第三艘航母;此外,中國還在提升其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的作戰能力,并培養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能這樣做;更有專家預測,未來中國將建造至少六艘航母。
總之,用該報自己的話概況:"中國正計劃建造更多航母,增強其海軍實力,將對印度構成更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