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假“茅臺”背后有多少權力和利益糾葛
胡印斌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邊是假貨充斥,真酒難覓;一邊卻是供銷兩旺,市場火爆。那么,茅臺鎮何以走不出制假售假陰影?
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以生產茅臺酒聞名的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成為127個小鎮之一。然而,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商家生產低端醬酒(醬香型白酒),以次充好,其“高仿酒一條街”承擔著當地造假售假的關鍵環節,一瓶假“飛天茅臺”,利潤在千元以上,銷售則遍布全國。(《新京報》3月20日)
早在2011年前后,國酒茅臺就處于假酒環伺的境地之中。當時有官方說法稱,茅臺集團年產量約2萬噸,而市場上茅臺酒消費量為20萬噸。多年過去,“圍獵”茅臺的情形似乎并沒有改變多少。盡管2016年茅臺集團全年白酒總產量達到9萬噸,但假貨的真實比例究竟如何,并不樂觀。
這樣的情形不免讓人疑惑和沮喪,一邊是假貨充斥,真酒難覓;一邊卻是供銷兩旺,市場火爆。那么,茅臺鎮為何走不出制假售假陰影?
記者調查發現,當下的“茅臺”制假售假,在打擊整治的縫隙中滋長,并越來越呈現出專業化、隱蔽性以及全鏈條運作的特征,比如打擦邊球,搞一些與“茅臺”有關聯的產品,諸如“茅臺內供酒”“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機關服務局專用酒”“部隊特供酒”等。這些屬于堂而皇之行走市場的酒品。還有一些標識“茅臺鎮”字樣的,則屬于公然造假。
此類假茅臺因為契合了社會上對國酒的特殊偏好,也因其確實能填補供需不對稱造成的市場空白,往往大行其道。你可以說這里邊有著某種“高檔”體驗、“豪奢”享受,也可以說滿足了關于權力的想象,反正,只要是那個味(醬香型),就會從人的味蕾而延伸至腦干,進入意識層面。這種經由具體經驗抽離出來的感官享受,往往是茅臺長盛不衰的根源。
因為可以滿足這樣的心理體驗, 眾多假貨順利進入市場。畢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此種需求水漲船高,不愁找不到下家。一旦供給與巨額利潤捆綁纏繞在一起,市場必然會畸形、劣化。一瓶假酒的利潤高達千元,可以想見會產生怎樣的市場動員能力。
基于地方整體利益,這些年來,公眾鮮見真正有力度的打假。即便茅臺集團也只能偶爾發出一些微弱的正名聲明。就像今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