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墟日”,人們到集市上交易、辦事,就叫趕墟。新羅區白沙墟,每逢農歷四、九日為期,這是千百年間形成的傳統。于是趕墟便成了當地庶民百姓居家過日子不可或缺的一大要事。
每逢墟日,必定車馬輻輳,商賈云集,人山人海。這是因了白沙歷史上水陸交通發達,民風淳樸,土地廣袤,物產豐饒,加上地處新羅區東大門,新羅、漳平、連城、永安等地毗鄰鄉鎮貨物、人流均在此集散。更緣由白沙結合全省小城鎮試點鎮建設,提升增容了能容納五萬人的農貿市場。而因正月初四恰逢春節,故正月初九便成為白沙的開墟日,乘此時機,舉辦首屆“正月初九鬧白沙趕墟文化節”,更讓這個春墟熱鬧得很。
白沙農貿市場是中心軸,由它衍生出去的環線組成一個大墟場。春天里的墟場水汽氤氳,陽和方起。場外染柳煙濃,春意幾許。場里有時蔬水果、河魚海鮮、竹器干貨、家居用品等,應有盡有。
才進墟場,但見各式各樣的班車、貨車、摩托車在人潮裹挾下,緩緩前行;山貨土產,堆積如山,成行成市;方言俚語,嘈嘈雜雜,討價還價聲縈繞耳際。攤主個個笑臉相迎,耐心周到。墟場不僅是村民百姓添置生活用品、購買勞動工具或出售自家農副產品的場所,還是一個人們溝通信息、交朋結友、愉悅身心、滿足舌蕾的好去處。
時值即將進入春耕大忙時節,農資器具顯然唱起了“主角”,斗笠簸箕、竹籃籮筐、扁擔草繩、鋤頭鐮刀、犁耙鏟鍬等傳統農具,一字排開。創新實用的拋秧器、噴霧器、秧盤、營養杯、薄膜等,笑傲墟場。而平時難得一見的水鄉特產漁具,如漁網、梭子、魚筌等,也紛紛登場亮相;ㄉN、柑橙苗等攤位前,人聲鼎沸、人頭攢動……
白沙鎮鄉村振興產業聯盟——農產品展銷是“正月初九鬧白沙首屆趕墟文化節”的一個子項目。在活動現場,展出了白沙鎮各個村的特色農產品,一村一品,蓮藕、山茶油、蜂蜜、紅菇、水仙茶等土特產,猶如飽含馨香的花兒爭艷斗春,讓人領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鄉親前來咨詢和購買。置身于喧囂繁鬧的墟場,可以感知農耕文明的傳統韻味,可以感受農民兄弟的純樸善良,可以體會農村生活、農業生產的時代脈搏。
文化節美食展臺擺列著一溜美食攤點,有本地特產米漿果、油炸米果,有蒙古烤肉,有神農架炒板栗,有香港雞蛋仔冰激凌,有長沙臭豆腐,更有臺灣蟹黃牙簽肉……讓人大快朵頤,直呼痛快。
而白沙文化活動中心前搭臺舉行的文藝會演,舞龍、舞獅、竹馬、山歌、變臉、車技、舞蹈等特色民俗文化展演精彩紛呈,吸引了眾多群眾駐足觀看。即便是天空飄起淅瀝春雨,也不能澆滅大家的熱情,群眾興致勃勃地圍觀拍合、鼓掌叫好。絲竹娛耳,人物薈萃,一時之勝。
方圓幾十里的人們紛至沓來,場面熱鬧沸騰,好一派繁華景象。時光悄悄地流逝,世間萬物似乎都在悄悄改變。但正如趕墟,即便傳統一再被顛覆,即便過去已成追憶,總有一些東西亙古不變、歷久彌新。趕墟文化,是傳統的一種沉淀,更是傳統的延續和升華。
赴墟是鄉鎮流傳到現在的一個老習慣,墟日不僅是一個做買賣的地方,還可以找到最草根最民俗的東西。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擁擠的人潮中快速穿梭,一直未曾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和人。也許再忙碌的腳步也要慢下來,靜看花瓣漫天飛舞,呼吸微風拂面的溫潤……在遠離中心城區四十余里的白沙,以趕墟的方式體味城鄉融合,回憶溫暖,聆聽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