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調味料,也是治療脾胃病最常用的一味中藥。
生姜經過不同的炮制方法處理,搖身變為干姜、炮姜、姜炭。三者都是姜,也都還叫姜,可在治療脾胃病中,效果卻大大不同。

生姜:止嘔
生姜,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入藥時切厚片使用。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主要功能為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生姜主要用于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從中醫角度講,主要用于肺病和脾胃病。治療肺病,主要用于感冒初期,發表散寒;還可以治療寒痰咳嗽。治療脾胃病,主要用于溫胃止嘔。國醫大師徐景藩在治療胃病嘔吐患者時,常囑咐患者用鮮的生姜打成汁滴入湯劑中,或者先滴于舌上少許,然后再服湯藥;或者將生姜切片,囑咐病人嚼姜,到口中感知到辛味時吐出生姜渣,之后再服湯藥,可以預防患者吐藥。

干姜:溫中
干姜,由生姜曬干或低溫干燥而成。干姜味辛性熱,主入脾、胃經,功在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臨床中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干姜溫中的作用非常強,可以直達中焦,用于脾胃虛寒之人;還可以與附子配伍,用于回陽救逆,人稱“附子無姜不熱”,如附子理中湯中的經典藥對即是附子與干姜;干姜可用于寒痰咳嗽,與細辛、五味子配伍,人稱“姜辛味”,如小青龍湯中干姜、細辛、五味子的配伍也是經典藥對。

炮姜:止瀉
炮姜的炮制方法略為復雜,需將干姜加入到炒熱的砂石中,不斷翻動,炒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干姜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肝經,功可溫中止瀉,溫經止血,主要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便血。炮姜辛燥之性較干姜弱,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持久,長于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

姜炭:止血
炮姜炭,將干姜置入熱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內部棕褐色而成。姜炭性溫味苦,守而不走,長于止血。

此外,在治療脾胃病中,還有一味常用的姜叫高良姜。
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莖,味辛性熱,歸脾、胃經,功可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我在臨床中見到因受涼或進食生冷后引起的胃腸不適經常加用高良姜,或推薦患者使用中成藥良附丸,為高良姜與醋香附的配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