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定居土耳其的Peter Murphy即將到訪北京和上海,舉辦自己的個人專場。如果對音樂沒有興趣,可能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是沒關系,你也許聽說過德國Bauhaus設計學院。在上世紀70年代末,英國有一支樂隊索性就用了Bauhaus這個名字為自己命名,而Peter Murphy就是這支樂隊的主唱。
演出時間、地點:
上海/2013年11月30日/MAO Live House
北京/ 2013年12月01日/愚公移山
演出內容:Peter Murphy &Bauhaus三十五周年紀念經典曲目
演出主辦:FAB精彩集團、華人搖滾
一不小心成“鼻祖”
和Peter Murphy以往的演唱不太一樣,這次他不僅代表個人,還代表Bauhaus樂隊。在已經公布的演出海報上,你能清楚地看到,他這次來華的目的除了個人意義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意義,就是紀念Bauhaus成立35周年。
如果從悅耳與否的意義來講,Bauhaus絕對算不上一個好聽的樂隊,雖然他們也寫了一些旋律上口的歌曲,但他們最早成名卻是因為一首如今聽起來不太搶眼的歌曲。這首歌叫《Bela Lugosi's Dead》,也是樂隊的第一首單曲。和那時其他發(fā)表單曲的樂隊不一樣,別人都會為單曲設置三四分鐘的時長,為了滿足當時廣播體系的播放規(guī)則,也是為了滿足DJ 和聽眾的耐心,但《Bela Lugosi's Dead》將近10分鐘,而且前奏長達3分鐘,這對于那個年代來講是一種挑戰(zhàn),甚至在1979 年單曲發(fā)表的時候,有人將其歸結為一首實驗作品。
其實Bauhaus樂隊不僅在名字上致敬同名德國學院,仔細觀察更會發(fā)現,他們在專輯上使用的字體,都和學院當年用的字體一模一樣,再追溯到更早,原來這支樂隊的名字叫作Bauhaus1919,而1919年正是Bauhaus學院成立的年份。
如今看來,Bauhaus 被譽為哥特搖滾的開山鼻祖,但是從他們自身來講,并沒有想那么多,最開始只是因為學習美術,深受德國藝術形式的影響,組建了一支向魏瑪共和國時期藝術同行致敬的樂隊,沒想到后來被賦予了這么偉大的意義。但是當這個頭銜降臨到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日后的作品也確實開始朝這個方向去譜寫。
德國文藝情懷在英倫
如今提及哥特造型,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煙熏妝和剪刀手愛德華,但是在哥特搖滾誕生的年月,最經典的造型則是短發(fā)、黑衣和直視前方如僵尸一般的呆滯眼神,這些東西都被Peter Murphy 刻畫得惟妙惟肖。后來竇唯因為王菲的關系不得不離開黑豹樂隊,自組做夢樂隊的時候,也受到PeterMurphy 的影響,剪去了一頭披肩長發(fā),開始在舞臺上模仿他的樣子,用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臺范兒面對觀眾。如今,這個造型已經成為過去,幸好那個年代張元拍攝與北京地下搖滾相關的《北京雜種》,記錄了竇唯和做夢樂隊在那個時期的哥特造型。
其實在音樂藝術層面,Bauhaus 一直走在先鋒前沿。當初他們簽約4AD 之前,曾與大量唱片公司接洽,只不過都以失敗告終,原因不是唱片公司看不上他們的音樂,而是他們寄去的素材讓唱片公司覺得難為情。MV 真正大行其道的年份是1981 年,所以在1970 年代末,很多唱片公司都還沒有錄像帶播放設備,但Bauhaus 已經用錄像機拍攝了樂隊現場演出,并將帶子寄給唱片公司,結果大多數人的反饋都是“對不起,我們沒有錄像機,看不了樣帶”,后來迫不得已,樂隊才進棚錄制Demo,但這個例子已經足以說明,樂隊在那時候已經開始意識到,影像藝術對音樂的影響。
David Bowie 好心辦壞事
其實今天看來,當年的Bauhaus 從沒有過大紅大紫的歲月,他們更多地是在獨立領域受到追捧,或者說讓許多音樂青年了解到設計領域的Bauhaus 體系。他們的成就是隨著日后人們對哥特搖滾文化的追溯,一步步形成的。也許今天,他們在英國一個類似工人體育場大小的場館里演出,觀眾可能會坐得滿滿當當,但是在當年,容納他們的頂多是另一個愚公移山。
真正讓他們受到大眾注意的其實是一首翻唱歌曲,這首歌叫《Ziggy 《Stardust》》,原唱是David Bowie。因為這個翻唱版本,Bauhaus第一次上了電視,Bowie本人也對這個版本和樂隊造型贊賞有加。
在1983年出版第四張專輯前,Bauhaus已經宣布解散。而后他們重組過兩次,在2008年那次,樂隊除了演出還發(fā)表了一張專輯, 只不過從主打歌《Too Much 21stCentury》看來,這時的他們已經沒那么哥特,就連Peter Murphy本人也娶了一個土耳其老婆,信奉伊斯蘭教。1980年代Bauhaus 的歌用詞繁復,即使你英語很好也要查字典才能看明白,但2008年的Bauhaus 一切從簡,即使你英語再差,也能讀懂他們對21世紀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