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倍為何抗華:若連中國都屈服怎么挑戰美國
對中國強硬的背后,是日本挑戰美國的終極目標。
日本自衛隊88式地對艦導彈于6日一早運抵沖繩縣,并對宮古海峽實行兩面封鎖。而宮古海峽屬于公海,是中國海軍艦隊進出太平洋的必經航道。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抗中國的實質表現之一。而在前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日本“將在亞洲發揮更加強勢的領導作用,要抗衡中國”。筆者認為,從安倍言論和日本自衛隊的實際軍事行動可以看出,日本已經放出明確信號,與中國“對抗”已成為日本當前的國家戰略。
在日本決策者眼里,抗衡中國利大于弊,否則,安倍政府不會輕易做出如此重大的戰略轉變。那么,安倍政府抗衡中國底氣何來?從戰略層面來看,在日本政治家眼里,“找回一個不屈服于美國的更強大的日本”,是日本的終極目標。如果在釣魚島事件中日本都“屈服”了中國,那今后憑什么去挑戰美國的控制?從外交層面來看,鼓吹“中國威脅論”將為日本帶來更多的國際外交戰略空間。安倍推行的價值觀外交、日美同盟強化以及申奧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膨脹了安倍對抗中國的信心。從經濟層面來看,安倍經濟學似乎幫日本擺脫了長期經濟增長停滯,日本正面臨強勢“復興”。對抗中國將為日本經濟爭得更大的市場空間。何況,在很多日本政客眼中,經濟總量排第二位的中國很虛弱,中國社會存在“崩潰”風險,不具有與日本經濟長期競爭的實力。
事實上,日本政客這些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因此,中國極有必要拿出一系列的實際行動,來破除在日本國內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想法,從而迫使日本政府放棄與中國對抗的戰略選擇。
必須澄清的是,日本政客心中的“非正常”狀態,是其對日本二戰所犯罪行所受懲罰的不滿,對美國長期占據和壓制的不滿,與中國沒有絲毫關系。因此,日本所謂“正;眹覒鹇宰罱K挑戰的是美國利益。自我利益至上的美國人不會糊涂到養虎為患的地步。依筆者所見,日美之間的同盟關系,實際上要比中美之間的競合關系,來得更為不確定、更為脆弱。只要中美之間建立了真正的新型大國關系,日美同盟關系自然就會回歸到正常的國與國關系。
中國已將睦鄰富鄰的戰略方針作為今后的重大外交政策。事實上,中國和東盟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內在聯系。因此,日本在東南亞所搞的挑撥離間式的“中國威脅論”,到最后可能演變成的結果是 “日本自私論”,甚至是“日本威脅論”。
至于安倍經濟學到底能否幫助日本經濟實現復興,還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陀^來看,美國所提出全球“再平衡”戰略所針對的不僅是中國,也包括日本。日本試圖采用追隨美國戰略,來化解美國對日本可能發起的經濟制裁考量。因此,安倍政府操弄“抗衡”中國背后,經濟利益才是核心動機。
在很多日本政客眼內,是日本幫助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現在的格局是中國對日本經濟的依賴要高于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因為中國從日本進口的都是維持中國高端產品的核心零配件和高端生產設備,認為抗衡中國不會導致日本在華經濟利益的長期損失。這種幼稚想法沒看到日本對華出口的產品都是高附加值的產品,表明日本是從中國掙錢養活高收入的日本人,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因而更大。何況中國還可以尋找美歐這些國家的替代產品以及實施自力更生的發展戰略。當戳穿了中日經貿的底線,損害到日本自身利益,相信日本國人不會答應。
綜上分析,安倍抗衡中國的戰略缺少可靠的對抗籌碼。當前,中國要做的是,沉著冷靜地觀察安倍的種種表演,在軍事層面積極應對和防止安倍的“對抗劇”鬧到不可控的局面。同時在外交和經濟上采取行動,通過開展對中國周邊國家經濟的全面合作以及對日本經濟在中國市場的適當限制,捍衛東亞和平發展的這個最大利益。(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