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醫患關系南都千人大調查
近九成醫務人員稱曾遭謾罵
調查·病歷
上海、遼寧、廣州、湖北、浙江、江西,10月17-27日短短11天時間里,接連發生的6起暴力傷醫事件讓整個醫衛領域沸騰了。一旦行醫安全沒有保障,全國900多萬醫務人員勢必人人自危。傷醫事件讓醫生身心受傷,而醫患關系“生病”、失去彼此基本的信任,則是問題的根源之一。
廣州,作為中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年度門診量1.27億人次,住院量220萬人次,醫療從業人員數萬。“這個行業準點下班,大量的患者群就會動蕩”這樣的描述,是真實不過的客觀存在。
醫患雙方如何看待醫患關系、醫療暴力、醫療安全……從10月下旬開始,南都記者會同中山大學醫學人類學與健康行為研究中心耗時20多天,向27家二級以上醫院內的從業人員發出《你眼中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篇》問卷超過千份,回收問卷881份,設問14項;同時,我們通過大粵網南方民調中心發起專題調查,收回網絡《你眼中的醫患關系患者、家屬篇》問卷8331份,設問13項。我們希望通過一些局域的調查、觀點的呈現,還原已經復雜化的醫患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了相關問題的人群中,對于醫患關系究竟是什么,已經有53 .23%的醫務人員茫然了,但患者人群更多地相信醫患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我出錢了,醫生提供服務的消費關系。65.54%的醫生表示會在再次碰到曾經毆打、辱罵過自己的患者時,繼續為其提供專業的診療,但同樣有65 .54%的患者一旦真實毆打、攻擊過醫生,會選擇主動回避這個醫生……
調查發現,有87.74%的醫務人員遭遇過患者、家屬的惡語相向、謾罵。肢體沖撞、惡意傷害和干擾醫療正常秩序的現象也非常常見,令醫務人員人心惶惶。為此,82.08%的醫務人員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學醫,他們心目中醫患糾紛、沖突高危地區為兒科、婦產科、門急診、輸液區、IC U、手術室,門診區域幾無凈土……
而在患者、家屬群體中,他們中有82%的人認為現在看病仍不方便。他們對醫生冷漠傲慢的態度無法適從,最難容忍大檢查、大處方。18.99%受訪患者意識到應該給醫務人員安全權利。一旦出現糾紛,38 .42%的受訪者表示會同醫院協商,但也有將近15%的會選擇直接對抗,不惜干擾醫療秩序……
這僅僅只是復雜醫患關系的一隅。
瑣碎的統計、不懈的探尋,只為給“病”了的醫患關系,尋求一劑良方。
學術支持:中山大學醫學人類學與健康行為研究中心
同題問答
1
如何看待醫患關系?
患者視為消費關系,醫生護士卻道說不清
在調查問卷當中,醫患關系究竟是何種關系這一問題,屬于同題設問。無論醫護群體,還是有過就醫經歷的患者群體都需要進行同題答復。
從回收答案來看,一共有461名醫務人員認為醫患關系已經復雜到說不清楚的地步,需要根據特殊的情境來加以區分。這占到了回答此問題的醫務人員的53.23%。除此之外,有245名醫務人員依然堅定地認為醫患關系是一種信托關系。只有極少的醫護人員覺得這是一種消費關系。另外有129名醫務人員認為醫患關系為普通的救助關系,醫護通過服務純粹幫助、治療患者。
但在有過就醫經歷的患者群體中,則出現了較為平均的分布,信托關系、消費關系、救助關系、說不清楚四大選項中,沒有絕對的過半數選項。但選擇消費關系的人員最多,一共2827人,占全部參加統計人員的33.93%。也有將近30%的患者群體共計2481人,認為醫患關系為“信托關系,患者將生命健康、個人隱私托付給了醫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被調查醫務人員自己都選擇不多的選項:“救助關系,醫護通過服務純粹幫助、治療患者”,在患者群體一共有864人選擇,超過參與調查市民、患者群體的一成。
2
如何看待傷醫事件頻發?
醫患雙方都盼著對方醒悟
來自醫務人員的主流看法并不樂觀。他們中只有100名樂觀醫務人員覺得,經過媒體、輿論討伐傷醫行為,將有利于患者方面醒悟和從醫環境改善。有220名悲觀的醫務人員則認為這一系列的報道,將無助于醫患矛盾的解決,因為患方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覺得通過這一事件,已到了醫生應該覺醒的時間段。更有六成回答問題的醫務人員,覺得在深層次矛盾不解決的情況下,事情會很快過去,不了了之。
來自患者方面的主流看法,同樣認為類似的連篇累牘的報道、關注,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醫患關系。其中認為通過傷醫事件,醫生護士群體應該覺醒的人數為1339人,是認為患者應該覺醒,至少不應打人、傷人的660票的兩倍多。
3
醫患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嗎?
醫生:但愿如此,患者:換家醫院唄
現實中的辱醫、傷醫事件確實高發。
在參與調查的醫務人員中,有254名醫務人員(占29.57%)選擇拒絕為其提供診治,通過這一方式進行無聲的抗議。但這不是醫務人員最多的選項。
更多的醫務人員,選擇了即便面對曾經攻擊、辱罵過他們的患者,再次前來就診時,繼續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治療。面對曾經的施暴者,563名醫務人員(占65.54%)選擇了相逢一笑泯恩仇。
患者方面如真實語言、肢體上沖撞過醫務人員,他們只有15.08%共1212人,能夠坦然承受,會繼續前往原沖突發生醫院就醫,但更多的人會選擇更換一家醫院,反正在廣州,并不怕找不到合適的醫務人員。8331名參與調查市民中有65.54%的人會選擇更換醫院,是患者群體最為主流的想法、共識。
809名醫務人員僅9人希望子女學醫
四成醫務人員稱收入不到5000元
在普通人的眼中,醫務人員那是絕對的金領一族。但現實中,醫務人員的收入遠沒有想象中的高。雖然接受問卷調查的醫務人員中,以中級職稱以下的中等甚至稍低年資的醫生、護士居多。但即便是高年資的醫務人員,他們的選項也最多在8000-15000元這一個層級。
在回答了這個問題的845名醫務人員中,收入水平處于5000元以下的為367人,而廣州市去年社平工資為5313元/月。高年資醫生、科室主任或正副高級職稱持有醫護人員,收入會略高一些。但即便如此,也僅109人,占總數的12.90%。
醫務人員問答
你的月收入水平在哪個區間?
15000以上0 .59%
8000-15000 12 .90%
5000-8000 43 .08%
5000以下43 .43%
接觸到身邊發生醫療糾紛的周期與頻率
每天都發生7 .79%
一個月發生一次36 .05%
半年或以上發生一次35 .81%
一周內總會發生20 .35%
醫療糾紛中,你最多接觸的是哪種類型?
惡語相向,無理謾罵87 .74%
肢體沖撞,指指點點3 .09%
圍堵醫院,影響醫療秩序7 .45%
惡意傷害,至少造成輕微傷以上暴力行為1.72%
發生醫療糾紛最希望得到法律保護
發生了醫療糾紛,醫務人員群體也需要得到幫助和支持。在同事、圍觀患者,醫院、衛生行政部門,警方,寬容、客觀的媒體報道環境四大選項中。醫務人員更傾向得到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的認可和支持,一共有402人,占比46.21%,選擇了找自己最直接的組織協調解決。寬容、客觀的媒體和來自同事、圍觀患者的支持,占比均不超過兩成。
一共有451名醫務人員覺得解決醫患糾紛的關鍵、核心在于加強法律的震懾作用,對暴力傷醫事件從重、從快處置。值得注意的是,有261名醫務人員(超過30%)認為應該與患者暢通各種渠道的溝通機制,同時建立糾紛后的快速處置機制。
一旦發生醫療糾紛,你最希望得到誰的支持?
寬容、客觀的媒體報道環境12 .53%
同事和圍觀患者19 .66%
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46 .21%
警方強力介入21.61%
要解決醫患糾紛,問題的關鍵在于?
提高患者科學素養5 .62%
法律震懾,對暴力傷醫事件,從重處置53 .95%
重點保護醫療機構,最好有警察進駐9 .21%
暢通溝通機制,包括醫患溝通,糾紛后的快速處置機制31.22%
醫患糾紛,兒科婦產科最高危
在回答了問題的809名醫務人員中,認為行醫環境還不錯,希望孩子學醫的僅有9人,相信行醫環境會不斷改善的有136人。其他600多名受訪對象,紛紛以社會認可度太低、行醫安全無保障,收入、工作嚴重不對等因素反對孩子將來行醫。這部分人群,占總調查人數的80%以上。
醫務人員對目前相對高危(容易發生醫患糾紛,演變成醫患矛盾)的科室也有一定劃分。兒科、婦產科、門急診、輸液區為最高危的醫院科室。有超過85%的醫務人員選擇在上述科室。此外,ICU、手術室、CCU等需要在一線直面疾病、傷害、死亡的科室,也非常高危。
你對現在的從醫環境如何看待?希望后代學醫嗎?
社會認可度太低,不希望29 .05%
相信會不斷改善,由孩子自行選擇16 .81%
行醫環境還不錯,希望學醫1.11%
收入與工作量嚴重不對等,不希望53 .03%
你認為最容易發生醫患沖突、糾紛的地方是?
兒科、婦產科54 .94%
ICU 8 .83%
門急診、輸液區32 .06%
手術室或其他 4 .18%
六成醫務人員
認為醫療費高
在受調查醫務人員接觸的醫療糾紛中,由于患者苛責經濟的、快速高效的治療方法,以及對醫生欠缺起碼的信任,喜歡比較同類病患的療效費用是最為主要的原因。兩大因素相加,占了70%。在社會現實層面上,65.53%醫務人員也覺得目前的醫療費用高昂,醫療保障制度欠缺。
當然,醫生護士們也在自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這其中包括對醫療行為處置失當的反省,22.67%的醫務人員認識到此點;有對無暇細致、深入溝通的反思,329名(占比38.26%)的醫務人員意識到了這一原因;也有對混跡于自己群體中極少部分害群之馬的聲討,18.95%的醫務人員覺得自己隊伍中有害群之馬,他們在敗壞醫務人員的形象。
你認為應該如何保護患方權利?
通過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機構52 .84%
醫院、行政部門的內部審查機制20 .39%
開設特別醫療糾紛庭,快審快裁26 .30%
存在部分害群之馬18 .95%
造成目前醫患關系,醫生方面有責任嗎?原因是?
任何醫療行為都存在一定風險,醫生無過錯20 .12%
確有醫療行為中處置不當22 .67%
無暇與患方進行全面細致溝通38 .26%
你認為造成醫患矛盾的社會層面原因在于?
追求醫療效果,忽視醫學現實的社會氛圍24 .80%
正規處理機制過于漫長,患方不愿循正規途徑解決5 .72%
基層維穩需求強烈,醫療領域是訴求集中又容易欺負的軟柿子3 .95%
高昂的醫療費用,欠缺的醫療保障制度65 .53%
你所接觸的醫療糾紛發生原因在于什么?
患者過于難纏,苛責經濟的快速的高效治療方法 39 .45%
醫療過程中醫方發生明顯的過錯 1.39%
溝通不暢,患方難于理解專業的醫療知識 27 .41%
患方表現得過于不信任醫生,喜歡比較同類病人的療效、費用 31.71%
患者、市民群體問答
近八成患者認為醫生是高收入群體
雖然從醫生群體的實際調查問卷反映,醫務人員并非什么高收入、金領、土豪群體,但在市民群體當中,醫務人員依然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群體。認定醫務人員是金領、高收入群體的市民,一共有6544人,占被調查對象的77%。當然,認為醫務工作是辛苦職業,人累、錢少,安全還沒保障的,也有792人,約占9.32%。
在你眼中,醫務工作是?
人累,錢少,還常常被打
9 .32%
高收入群體,工作體面的金領
13 .46%
白領以上階層,工作受尊重
13 .70%
高收入群體,隨時都有紅包、醫療回扣63 .52%
八成患者認為就醫不方便,因為掛不上號
看病難問題,已然是老生常談,但具體是如何難,為什么會難,來自患者群體的看法最為直觀,因為號源依然緊張。
在接受調查的8331名患者群體中,認為看病很不方便、不太方便的占了82%,因為他們根本或很難掛上自己想掛的號。
你上醫院看病方便嗎?
比較方便,基本能掛上號
15 .96%
很方便,隨到隨掛號
2 .16%
極不方便,根本掛不上號49 .22%
不太方便,很難掛上想掛的號
32 .67%
發生一般性疾病后,你的就醫選擇是?
就近選擇一般的區級醫院、三級醫院就診39 .78%
不論病情輕重,選擇該疾病最好的醫院10 .88%
選擇民營,服務好的醫院10 .50%
就近選擇社區衛生機構38 .84%
發生糾紛,患者更愿與醫院理性協商
在糾紛的處置上,患者方面其實最愿意的還是和醫院進行平等的理性協商,共有3180人(占38.42%)選擇此項,只有1114人會選擇不惜干擾醫療秩序的直接對抗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通過法律途徑和第三方調解機構的比例,分別僅占8.01%和14.85%,總數尚不及找媒體曝光的25.26%。媒體在醫患糾紛中所處的地位,也頗顯舉足輕重。
醫療糾紛發生后,患者方面找病友、找同類相熟的醫生點評醫院診療行為的現象,在中國的醫療糾紛中也是一個普遍現象。出現了糾紛,3263名患者的專業知識最多來自這一途徑。找律師尋求法律意見的則排名稍后,僅2181人,占26.55%。
發生糾紛后,作為患者,你的醫療專業知識來源?
治療醫生耐心細致的解釋20 .82%
找病友,找熟悉的醫生點評39 .72%
找老鄉家人提供幫助12 .92%
找律師給法律意見26 .55%
發生糾紛后,會怎么做?
直接對抗,不惜干擾醫院正常秩序13 .46%
與醫院理性協商38 .42%
通過法院起訴8 .01%
通過第三方認定機構給專業鑒定14 .85%
找媒體曝光25 .26%
患者最不能接受大處方大檢查
33.27%的患者最不能接受醫護人員的傲慢態度。不過,這不是患者微詞最多的醫患糾紛根源,最大的根源來自醫生開出了一大堆無效的昂貴的排查項目和藥物,4060名患者在求醫過程中有過類似的遭遇。
即便如此,超過80%的患者并不會出手攻擊、出言辱罵。相反,當他們目睹醫務人員被暴力攻擊時,有超過80%的患者群體會反感這一極端做法,51.24%的患者會報警聲援醫生。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來自患者群體的絕大部分人士,會意識到應該給予醫護群體充分的安全保護。1578人(占比18.99%)的患者認為應該給醫務人員安全權利;4638人(占比55.81%)的患者認為,在保證醫務人員安全權利的同時兼顧患方權利。
之所以提出兼顧醫患雙方的權利,那是因為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認為患方是弱者的約占調查對象的61.81%。
你對醫生、護士的哪些行為最不能接受?
傲慢的態度,從不熱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33 .27%
醫護人員職業素養差,未盡全力搶救、治療患者9 .01%
開一堆昂貴的排查項目和藥物47 .89%
無法提供及時、快速地治療,病沒緩解,反而加重9 .83%
你會出手攻擊、出言辱罵醫護人員嗎?
絕對不會,因為那是違反法律的29 .21%
一般不會,我會盡量尊重其勞動53 .62%
一般會,如果他沒給我提供與醫療費用相對應的療效6 .16%
會,很多醫護人員就是欠收拾11.02%
當身邊發生傷醫行為,影響你的正常就醫時,你會?
非常討厭,影響我看病了18 .54%
關我啥事,我打醬油的19 .79%
幫助醫生,至少不能動手打人10 .43%
幫助報警,還是等警方來處理比較好51.24%
你覺得應該給醫生更多的安全保護,甚至法律保護嗎?
應該的,他們有安全權利18 .99%
不應該,現有的保護機制已經完善,只要落實就好8 .33%
千萬別,以后發生糾紛了,患者的申索途徑更少了16 .87%
可以有,但同時要保證發生醫療事故后患者的權利55 .81%
現行醫療體制下,究竟誰是弱者?
醫生3 .28%
醫院0 .38%
患者61.81%
都有可能,視情況而定34 .54%
廣州地區讀者詳見AⅡ疊讀本
專題統籌:王道斌 李陵玻 安小慶
(原標題:醫患矛盾 醫生患者都盼對方“醒悟”)
(編輯:SN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