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
人民網11月14日電 香港大公網今日刊登評論員李遠航的文章指出,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最近在東京的記者俱樂部進行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演講。雖然演講的主題是批判安倍內閣發展核電,但是令人憤慨的是在演講中他卻鼓勵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稱日本應保持現在的對華強硬政策,而“不必看中國臉色行事”。演講結尾小泉還非常具有挑逗性地說到:“中國方面不同意舉行首腦會談,沒有必要強求,中國會為其批判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這一不成熟的應對感到羞愧”。
文章表示,安倍曾將小泉稱為自己“政治上的老師”。這次“老師”公開鼓勵了“學生”,安倍感想如何?
文章強調,安倍的這位“老師”并不總是為人師表,特別是在中日關系上曾犯過大錯。最終還是“學生”出力,才避免更大危險局面的出現。安倍對此應該記憶猶新吧。不只是安倍,關注中日關系走向的人都會回憶起,小泉純一郎當首相時就沒有看“中國臉色”,幾次三番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最終導致中日首腦高層互訪中斷數年。直到小泉下臺,安倍第一次執政后首次訪華,中日關系才逐步“破冰”。此后時任總理的溫家寶訪問日本,兩國關系開始“融冰”,直到2008年胡錦濤訪問日本,開辟“暖春之旅”,中日關系才逐步走向正常化?梢哉f數年前的一波中日關系低潮期,始作俑者正是小泉純一郎。他不看“中國臉色”的代價是“綁架”了中日關系,為其自身政治利益服務,同時損害了在華日企的經濟利益。
文章說,在小泉的意識形態里,似乎有這樣一個邏輯:在中日關系的政治問題上,只要中國堅持的,日本就不能堅持;只要中國認為是對的,日本就認為是錯的,所以就不應該看“中國臉色”行事。這不僅非?尚Γ沂知M隘。兩國關系不是過家家,關系好壞不是賭氣爭寵,出現矛盾的癥結不是看不看臉色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樹立正確歷史觀和客觀看待領土爭端的大是大非問題。作為前首相的小泉,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對所謂的靖國神社問題抱殘守缺、盲目堅守日本對華強硬立場,不得不說,他已經喪失了作為一個政治家最基本的判斷力和責任心。
文章還表示,在1年來中日關系低潮期中,中方在多個場合強調中日關系應該向前發展的態度。一個最新的例子是中國外交部高級官員近期赴日,到首相官邸及相關部門交流,傳遞中方希望改善關系,兩國妥善解決分歧的態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中日關系可能出現稍微改善苗頭的背景下,總是有一些臺上臺下的政客搞出小動作,為中日關系進一步制造新的麻煩。小泉的演講就是一個例子,而挑起“購島鬧劇”的石原慎太郎更是老手。
文章還指出,此前,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訪華,希望為由釣魚島爭端導致的兩國關系不正常狀態找到一個出口。此訪時山口攜帶了安倍的親筆信上呈習近平,外界普遍認為,雙方關系有了緩和跡象。然而幾乎與此同時安倍政權卻提高了批評中國的調門,特別是安倍在出席防衛省儀式上大談中國威脅,讓中國官方和民眾十分不滿。日本執政者對華“兩手準備”的投機取巧行為,實際上破壞了緩和的氣氛,給中日關系的未來增添了變數。中日關系至今也沒有走出“冷和平”的陰霾當然與此有關。
因而,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方面,都應該十分警惕諸如小泉這樣的日本右翼或者右傾化的“蹩腳政客”,通過公眾渠道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在中日關系面臨轉折的當口,頻繁制造事端、火上澆油,以此沖淡關系改善進程,為某個小集團牟利。
文章最后強調,回到最初的話題。單純從技術上講,日本可以不必看中國臉色行事,完全可以憑借一己蠻力和外部勢力,繼續對華強硬。但從現實上講,如今的社會高度互聯互通,命運共同體的國際關系模式已經呼之欲出,并且有蓬勃發展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不顧鄰國感受的日本,在給別人帶來麻煩的同時,將會發現自己日益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