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過去10年香港公屋申請總數上升約1.5倍
中新社香港11月13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審計署13日公布的報告說,過去10年,香港公屋申請總數上升約1.5倍。截至3月31日,公屋輪候冊上約有22.8萬名申請人,創下歷史新高。
香港公屋單位供應有限,每年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平均大約只有22800個。報告表示,但香港現行的配額及計分制傾向鼓勵年青人盡早申請公屋,即使他們沒有基本或迫切的房屋需要。
報告說,配額及計分制下不足30歲的申請人在過去七年增加350%,由2007年3月的13400名增至2013年3月的60300名。這些申請人當中,約有半數具備專上或更高學歷。他們年紀輕,學歷較高,日后有可能藉收入增加而能夠改善居住環境。
報告指,現行機制下,每輪候多一年可加12分,而提出申請時的年齡每加一歲只加3分。這項促使申請人盡早根據配額及計分制申請公屋的誘因,催化近年公屋申請數目不斷增加。甚至“大學生也申請公屋”。
報告認為,除非剔除上述誘因,否則非長者的一人申請,預期會繼續增加,輪候冊亦會愈來愈長。
報告援引特區政府房屋署的數據說,不計土地成本,每個公屋單位的平均建造成本約為70萬元(港幣,下同),需時約五年建成。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負責制訂和推行公營房屋計劃。其主要角色,是為低入息(收入)家庭提供資助公共租住房屋(公屋)。截至3月底,房委會約有72.8萬個公屋單位,容納約200萬人(71萬個住戶),占香港總人口30%。房屋署是房委會的執行機關。
截至3月31日,香港公屋租金介乎每月290元至3880元不等,平均月租約為1540元,遠遠低于市場租金水平。在2013–14年度,公屋運作的收入、開支估計分別為137億元和147億元,兩者相抵存在約10億元赤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