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有如戲劇中的“序幕”,一開始就能立即抓住學生 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往往是根據學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點,精心編擬了許 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如《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一課的課前提 示:“赫赫一時的秦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是怎樣發生的?對歷史起了什 么作用?楚漢戰爭是誰同誰的戰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這些成語包含著哪些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 你們想知道這些生動的內容嗎?請看下面的課文。”這樣的課前提示簡直就是準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類似 這樣的課前提示幾乎每課都有,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采用。 二、可作為教學提綱。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基本線索,為教師準備好了本課的教授提綱。如提示中的“赫赫一時的秦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提出了秦 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是怎樣發生的?對歷史起了什么作用? ”提出了農民戰爭的爆發經過和意義,而“楚漢之爭是誰同誰的戰爭?”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結果。這樣本節的 基本內容、基本線索即秦亡的原因、經過、結果,通過課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來,教師可作為授課的提綱。 三、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課前提示往往是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 本課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如“秦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秦末農民戰爭是怎樣發生的?對歷 史起了什么作用?”就是本課的重點,而“楚漢之爭”則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重點,要向 學生著重講清秦王朝暴政表現在苛稅、重役、酷刑三個方面。要讓學生著重掌握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 鄉起義,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以及陳建立的張楚政權和前207年項羽大敗秦軍的巨鹿之戰 ,前206年劉邦進逼咸陽秦亡的基本知識。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交待清上述 知識,學生對本節的重點也就掌握了。對難點“楚漢之爭”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 的變化,在秦亡之前是屬于農民戰爭范疇,而秦亡之后的楚漢之爭則是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皇位的戰爭,秦亡 前,項羽、劉邦是農民起義領袖,秦亡之后他們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漢王”。 四、可作為指導學生自學的閱讀提綱。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于啟 發性的課前提示,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起來,學生可帶著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步步進入歷史知識的 王國。“赫赫一時的秦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秦的暴政”一目,“我國歷史上第一次 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是怎樣發生的?”的提示可引導學生閱讀“陳勝吳廣起義”和“農民戰爭推翻秦朝”這兩目 ,“楚漢之爭是誰同誰的戰爭”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楚漢之爭”這一目。就這樣學生依據課前提示中的問題 ,一個一個地去尋覓答案,就會了解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五、可作為課堂提問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思維和解決問題是緊密聯系著的,未知的世界對學生具有很 大的吸引力,學生接觸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識時,便會產生思維。學習就是從不知到知的過程,所以教學 活動帶有鮮明的問題性,而課堂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課前揭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動有 趣的問題,這就非常便于教師利用課前提示中的問題因勢利導,通過釋題的過程,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前一課 學生剛學過“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對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而教授第十三 課時,利用課前提示的“赫赫一時的秦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這樣的問題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探求和思考,當 教師明確告訴學生,秦朝是被農民戰爭推翻的,隨即又提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是怎樣發 生的?又是怎樣推翻赫赫一時的秦朝”等問題必將會激起學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講授完農民戰爭推翻秦 朝后,又出現了什么情景呢?教師可利用揭示中的“楚漢之爭是誰同誰的戰爭?”這一問題引入下文,繼續啟 發學生的思維。總之教師可利用課前提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把握時機,一個一個提出來,促進學 生積極思維。 六、可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中的不少課前提示注重每一個時期的特征,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 規律,深化和升華了教材內容。通過殘暴的秦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的課前提示,培養學生樹立在階級社會里,生 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集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失去歷史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結合前 一課的課前提示中“怎樣評價秦始皇的功過”,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對歷史人物的功過給予實事求是的 評價的能力。 七、可作為課后小結的依據。結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不可忽視的最后環節。好的結尾可以使知識 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密、緊湊、和諧、完善。結尾的方式很多,依據課前提示可進行概括 式結尾。在講授完本課后,可按照課前提示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并指出:由于秦朝繁重的賦稅徭役、殘酷的 刑法,人民忍無可忍,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繼之而 起的項羽起義軍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前206年劉邦進逼咸陽,赫赫一時的秦朝迅速滅亡了,隨后項羽和劉邦為 了爭奪帝位,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由于劉邦的約法三章,善于用人,又以漢中為根據地,終于在前202年 在垓下戰敗項羽,建立漢朝,這樣繼秦亡之后,一個強大的西漢興盛起來了。 總之,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