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不帶偏見,實事求是地向學生介紹異國情況,是教科書編寫的基本原則,史實不是任人打扮的 少女,任何人都沒有權力為了個別人或政黨的利益而美化或丑化它。 在某些國家,例如美國和法國,國家機構對教科書的審查制度在不同程度上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市場需 求,即此書是否有人買。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初起,我國對教學體制實行全面的調整,在教材編寫 領域內,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首先,40多年來的傳統的統編教材體制被徹底打破了,我國數千萬中學生使 用同一本教材的年代已成為歷史,按國家教委制定的教學大綱,不少省市各自編寫了切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新教 材,至今,全國共有8套歷史教科書。鑒于各省市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教科書 編寫內容和方法也相應地有了差異。于是,教科書的多樣性產生了。這一起步雖小,但其意義決非尋常。 筆者通過對6本歷史教科書中以下德國內容的分析和新舊教材對比,試圖探討教科書編寫的基本原則。 ——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 ——1848/49年革命 ——1918年十一月革命 ——世界經濟危機和希特勒上臺 ——帝國國會大廈縱火案 ——慕尼黑協定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 該6書分別為: 1.世界歷史:上下冊,青島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五匪摹毖е平灘淖鼙嗉被幔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