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探析,新課本與舊課本對歷史事件的處理,其鮮明的特點就在于略過程深分析。在新 編課本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都被精簡,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性文字大大減少。如 舊課本中關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用四節來處理,對一些歷史事件有較具體的描述,而新課本只用一節來安排, 這就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對外戰爭”,其中攻占巴士底獄及巴黎人民第二、第三次武裝起義重要史實,都 濃縮成了一句話來概括。又如舊課本中分三章來講述俄國廢除農奴制的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和德意志、意大 利的統一等課文,在新課本中縮編為“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一節。再如第二次世 界大戰,在舊課本中用四節安排,新課本只用兩節來處理。新課本這樣安排固然是建立在初中義務教育教材已 經學過世界史的基礎上,以避免初、高中教材的過多重復和冗贅,而把著力點用在了對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 原因和它的影響、意義的理性分析上,這勢必加大了教材容量大與課時緊的矛盾,使教師感到很難完成教學任 務。 從學生學習的實際來分析,義務教育要求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必須學習世界史,以便為學生走上社會和升入 高一級學校做好知識儲備,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由于中考不考歷史,初三的世界史教學絕大多數得不到 保證,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相當一部分高一學生無初中世界史知識作基礎,初、高中的世界史教材無法銜接,教 師如果從新教材側重理性分析的角度出發來教學,這就使得初中沒有學過世界史的大多數學生感到“莫名其妙 ”,面對教師的提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難以適應。 從課程安排的計劃來解析,新編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是按照供試驗用的適用于21世紀的《全日制普通 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有關要求新修的。新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規定,世界近代現代史在高中二年級開設 ,為文科限定選修課,也就是說,從學生升入高等學校的情況出發,加大理論色彩,著重分析能力的培養,側 重于思維的啟迪和開發,這很適合高二學生已完成了從經驗性邏輯思維轉化到理論性邏輯思維的實際,便于學 生在理性思維趨向成熟的條件下,自覺地利用理論為前導來分析綜合各種歷史事實及有關資料,從而不斷擴大 自己的知識領域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而現行的教學計劃則要求,高一開設《世界近代現代史》,無論是文 科、理科學生都要學,這就造成了今后學理科的學生不愿在歷史課上花大功夫應付著學,將來學文科的學生由 于思維水平發展還沒有完成向理論性抽象邏輯思維的轉化,雖想學但受思維發展水平的條件限制,缺乏系統的 方法論常識,又感到要學好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去學習,特別是對課本中的許多思考題,常常陷入“老虎吃天, 無處下爪”,很難知道從什么角度去“思考”的困難境地。 從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現狀來剖析,隨著老教師的大量退休,高中歷史教師青年人已占到80%多,與 老教師相比,這些青年教師盡管好學上進給歷史教學帶來希望的明天,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生在“動亂”的年 代,長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在西方新思潮的沖擊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修養較為薄弱,而新編高中《世界 近代現代史》理性分析的加強,表現在教材的編寫上就是針對高中教學的特點,增大了歷史資料的數量和分量 ,就上冊27課來說援引的50多則史料中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言論摘錄就有25條之多,這些史料相 當一部分由于教參沒有說明來源,致使一些青年教師對其理解不知所云,更不知如何結合課文來處理,對這些 思維水平層次高的“觀點性材料”深感“望塵莫及”,使教學處在了“進退維谷”的艱難境遇。 明確了新教材難教的癥結所在,如何從當前的教學現實出發,化難教難學為好教好學呢?也就是說,應采 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來應對呢? 第一,必須改變過去高一世界史教學的某些傳統教法,創立適應新教材特點的教學新手段。 上面我們談了新教材的顯著特點就是重分析略過程,如前述法國大革命由原來的四節變成了現在的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原來的四節變成了現在的二節,教學時間大大縮短,因此,處理教材不能總以舊課本為參照 系來設計,必須從新課本的實際出發,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根據教學時間的多少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繁簡輕 重,科學地安排課堂教學活動,每節課的教學任務盡量完成,不留尾巴,以免造成時間上的被動。如美國的建 立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在舊課本上是以整整的兩章出現,新教材只安排在一節課來完成,如按過去高一世界 歷史教學的習慣作法來講述,不要說是一節課,兩節課也恐怕難以處理完,現在安排在一節其共性都是民族獨 立革命,它們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教師只要抓住了美國獨立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來重點講授,然后讓學生閱讀 “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一節,仿照老師的講授找出拉丁美洲獨立革命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這節課的教學任 務就可順利完成,在總結課文時教師只稍作點撥對同為獨立革命的美國和拉丁美洲因受殖民統治的不同特征與 影響及由此帶來革命后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區別,就會把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到理性思考的新臺階。這樣用 新的手段,做到教、學結合,使主導、主體地位都得到了有效地發揮,難教難學又何患之有! 第二,必須適當降低要求,從高一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做到靈活處理教材。 新編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既然是按新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編修的供高二文科學生限定選修的課本放在 高一讓文理兩科學生都學習,這就告訴我們,教學時必須把針對高考的目標降到會考的水準上,不可完全“以 本為本”,否則就會“欲速不達”,效果也難十分理想。事實上,新編課本本身就有相當的彈性,為教師根據 自己學校的具體情況,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了變通的余地。如課文中歷史資料,以上冊為例來說, 所引50多則資料平均一課兩框,而帶星號要求學生掌握的資料,在全書中只有十六段,幾乎是兩課一段,也就 是說大多數歷史資料如何處理權限都掌握在教師手中。同理,對教材內容及課中思考題和課后練習題也可視學 生的學習實際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其原則是: 1.從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教學目標出發,對教材的某些章節內容給以必要的調整。如上冊第一章第三節 “宗教改革”部分和第二章第二節“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等篇目都可來個“刪繁就簡三秋樹”,講清重點, 剩下部分由學生自學處理。 2.從高一學生大部分將選擇理科及學生尚未完成從經驗性邏輯思維向理論性邏輯思維轉化的實際出發,對 教材中一些難度大、理論性較強的思考題,可對學生不作要求。如上冊第17頁、22頁、31頁等難度較大基本適 應文科學生的問題,可留到文、理分科后再去深入講解和處理。 3.從歷史學科與語、數、外等基礎學科課時開設的多少不同的情況出發,對課后練習題,可采取課堂提問 的方法當堂完成,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這樣做,絕非是淡化高中歷史課程,而是抓住及時反饋以進行 效果回授來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益。事實上,歷史學科不可能也不適宜要求學生付出與語、數、外等基礎學 科同等的學習時間和精力。 第三,理線補史,網絡結構,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世界近代現代史的整體感知、整體聯想和整體思維能力。 這是針對初三沒有開設世界史或雖開設沒有學好的學生所提出來的教學應對策略。理線補史,是在時間允 許的情況下,讓學生先懂得新教材的基本結構,如上冊主要講解世界近代史,為此,必須告訴學生資本主義的 產生、確立、發展及基本定型的歷史就是世界近代史的最主要的基本線索;再告訴學生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伴 隨著對落后地區和國家的掠奪,必然引起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斗爭,由此引出了民族解放運動這一線索;資產階 級為了自己的發財致富必然加強對工人階級的剝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這一歷史現象的出現和發展, 又引起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一線索,而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列強之間爭奪殖民地和勢力 范圍的斗爭,又引出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關系這一線索。理清了這四條線索,并把有關章節如珠子那樣串 在各自的線上,學生就能對全冊內容的基本結構了然于胸,知道了本學期學習的具體目標。并產生一種新的學 習期待心理。補史,則是對學生所缺歷史知識,圍繞課文的重點,適當地補充必要的史實,以彌補課本“略過 程”所造成的缺憾。網絡結構,是在現代教育理論重知識系統性邏輯性讓學生形成牢固的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 上,把新教材各課的思路和結構特點,用網絡結構的方法以圖示,以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理解歷史 現象間的內在聯系,并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如前所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斗爭激烈反復,政權更迭頻 繁,頭緒多,理解難,而新教材卻行文簡約,縮為一節,給學生掌握知識帶來很大的不便,如果教完這節課, 教師能用圖示結構來處理,學生就會順利掌握法國歷史的進程和產生新的學習期待心理,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 狀態。 第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好高中 世界近代現代史。 這一條教學應對策略,是從當前青年教師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較為薄弱,造成高一世界近代現代史教 學因理論性的加強教與學難度增加的矛盾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誕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形成,資本主義 進一步發展即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從而引起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化的時期,因 此,世界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東西方歷史事件和政治經濟斗爭,馬克思都涉足其間,因此,可以說一部馬克思 主義學說史就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在人類先進思想上的反映。無論是歐美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如法 蘭西內戰、德國農民戰爭等,還是中印近代史上出現的有關事件,如太平天國革命,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等,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作了真實的記述和實事求是的研究并有全面、客觀和公正的評價,處處放射著辯證唯物主義 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芒。所以,要教好世界近代史,《馬恩選集》我們教師不能不讀!否則,高一世界近代現 代史教學中最突出的難題,即課本中難以消化的理論性問題,教師都感到“莫名驚詫”,學生又何能吸收汲取 ?根據贊科夫提出的“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教學原則”,加強教師本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實在是解決 新課本理論性加強使教師處理教材比較困難的矛盾之好辦法了。特別是馬克思對重大歷史問題的分析評價,堅 持歷史唯物主義,運用辯證的觀點,多角度進行思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如對殖民主義的研究,馬克思一方 面揭露它的掠奪性和破壞性,一方面又揭示它的發展性和建設性,這是由于殖民主義所具有的“雙重使命”使 之然,盡管殖民主義一方面通過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會破壞殖民地的社會舊結構,但另一方面又必然會給這些 國家和地區“造成新的生產力”,“播下新的社會因素”。這種全方位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做法,無疑為提 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供了一把金鑰匙!如此,難教難學的高一《世界近代現代史》還愁不變得好教好學了 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