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練地駕馭教材 首先要宏觀把握教材。備課時,把每節課都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去,居高臨下地講述。要做到這一點,必 須通讀教材,掌握歷史階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現代史下冊第一章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 高漲》,包括四節內容,這四節前后聯系可看作是一個整體:俄國十月革命、資本主義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和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是總的世界革命運動的三個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現代史首次革命高潮 ,這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開端,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為主導,以被壓迫民族為同盟軍的 一次世界規模的革命運動。這樣講述,學生就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再如講述中國近現代史時要宏觀把握三條 線索:中國人民的屈辱史、抗爭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講任何一節時都可放入一條線索中去,使學生能更清楚 地把握歷史。 其次是微觀拓寬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稱為“壓縮餅干”。因此,我們在使用教 材時,對一些內容必須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之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當然,拓寬是適當地,像教材有 關內容的順延,史料的補充,理論的深化等等,這對提高學生的讀史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很有好處的。就 理論的深化來說,因高考越來越把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作為主要內容,而有些理論性問題又使學生感到高深莫 測,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適時地把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滲 透,使學生有規可循,心中有數,從而提高思維能力。例如:我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時,引用了趙 爾巽在《清史稿》中的有關論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國危亡,實兆于此。”讓學生思考這一觀點。然 后對學生進行階級斗爭觀點輔導,即: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它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 替的質變過程中,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部發展的量變過程中。趙爾巽的觀點主要錯在否定階級斗爭的歷史 作用。 再次,深化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一節課一般涉及幾個問題,那么教師在講課時不但要突出重點、難點, 還要注意深化各個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我參加過山東省中學歷史優質課評選,也聽過很多課。有些課各個問 題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個標題的內在聯系;有些課則解難釋疑,詳略得當。例如《“工農武裝 割據”的形成》一節,重點講清概念——工農武裝割據: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國共產黨領 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緊密結合,并讓學生按本書內容內在聯系連線: 附圖{圖} 這樣就把其內在聯系講透了。其難點是中國實施“工農武裝割據”的原因,這就要按毛澤東的論述,結合 中國當時實際國情,逐條分析講述,使學生認識更加深刻。 二、嚴謹的課堂結構 嚴謹的課堂結構這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要做到這一點,使學生學活歷史,我認為必須處理好三個關 系: (一)課堂氣氛“嚴”與“活”的關系。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氣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課堂氣氛應該是 既嚴肅又活躍。做到嚴中有活,活中有嚴;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嚴”表現在:課堂紀律要嚴;教師傳授知 識應當注重準確性,做到史實準確、觀點正確,褒貶分明,不可隨隨便便,信口開河;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 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對正確答案要予以肯定,對錯誤的答案要及時糾正。“活”表現在:教師要有親切的面容 ,和藹的態度;穿插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史料、歷史小故事,講述要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史實的敘述要 有層次感,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既有驚濤駭浪的敘述,更有涓涓細流的描繪。 (二)培養能力與思想教育、傳授知識的關系。有人說教給學生的知識等于教給他們“加法”,培養學生 的思維能力是教給他們“乘法”,在歷史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歷史史實,更重要是培養他們在掌握歷史史實 的基礎上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比較、概括、歸納、評價某些歷史事件、歷史 人物。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優化課堂提問,如投石激瀾、巧設障礙、 擴充延伸、誘導爭論、變換角度等等,啟導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思維的獨立性、拓展思維的廣闊性、激發 思維的批判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將學生的思維意向納入課堂教學的軌道,與教師的思維同步。例如:講述 完德意志的統一后,可如下設問:“在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國分別具有哪 些特點?你從中可得到哪些啟示?”這樣,不僅保持了學生的思維熱點,有助于學生聯系性思維,而且也拓寬 了學生對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經過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理解的空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 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三)教學過程中“疑”與“釋”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處 理“疑”與“釋”的關系,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上課時,可多用一些設問句、反問句來設疑,讓 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講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我不 是簡單地將要點和盤托出,而是提供四則材料,在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加以點撥提示。當然設計問題要有 啟發性和深刻性,不宜過難,也不能過易;不應停留在要求學生用“是”、“不是”來回答上,也不應高不可 攀,無從下手,而是難易適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設疑的目的在于釋疑。釋疑的方法多種多樣,如教師 講授法、學生思考法、師生討論法等等。教師應視問題的難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識性的問 題由教師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義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題則應引導學生回答 ,如:“蔣介石為什么一定要發動內戰?”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蔣介石的階級屬性,然后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的 現實及國際形勢,從而得出正確結論。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最有 價值的本錢。”所以教師要把握一個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三、優美的課堂語言 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的實際效果。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珂所說的:“同樣的教學 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師必須追求教學語言的藝術美。要讓學生喜歡你的 課,你一進教室,學生就興奮,就會覺得聽你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確實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而這種高 超的教學藝術則來自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對專業課的精深理解和熟練把握,來自教師的稟賦和氣質。例如:“亞 洲的革命風暴”與“亞洲的覺醒”的時間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學生容易記錯,我簡練地用“革命風暴刮起后 ,把沉睡的亞洲人吹醒了”,一句話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并且記得很牢。 教學藝術的美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內在美主要是教師所講授的教學內容富有科學美,外在美主要指 教學表達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磯、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美;層次清晰、簡潔明了的板書、板圖美;有張有弛 、勞逸結合的教學節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間的課堂結構美;啟發誘導、虛實相生的教學方法美等等。我們 應該長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達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實現質的 飛躍。 四、畫龍點睛的小結 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復習小結。一節課的小結應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復習歸納本節所講核心內 容,突出重點、難點,并找出便于學生記憶的方法。如講完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時,可歸納為五個戰場、四次 會議、三次轉折性戰役、三個法西斯國家投降。使學生不僅記憶牢固,而且知道本節的關鍵所在,起到畫龍點 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懸念,激發學生反思的余波。一節課的結束不能認為是思維發展過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應該是思維進入更高層次循環的開始。因此,在小結中,我經常用懸而未決的問題,創設新的情境,給課后學 習布下疑陣,以誘發學生渴望知識結論的愿望。例如:在講述“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后,我是這樣 安排的:1.扼要歸納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和危害;2.分別請學生把代表英、俄、德、法、日的虎、 熊、腸、蛙、太陽等符號,插畫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示意圖”上作為課堂練習;3.再掛出《時局圖》烘托出 當時中國的危急局勢,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之情。提出:“甲午戰后,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 族危機,怎樣才能挽救祖國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機呢?中國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著,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 結果怎樣?啟發學生思考,為講好后面的新課埋下“伏筆”,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課堂教學最后還應注意目標反饋講練落實,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練習強化記憶。 教學是一種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教師應在嚴謹課堂結構、創設問題情境、開發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 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歷史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曾呼吁:“我們要憑借有限 的四十五分鐘、有限的歷史內容教會學生無限的歷史思想方法和歷史以外的各種東西。”這是素質教育中一個 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學奮斗的目標。 1.《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6年、1997年合訂本 2.《課堂教學藝術通論》 3.《歷史教學》1996年、1997年合訂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