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素質有其自然性和社會性。自然性包括人的本能需求和生理基礎,這是人的本能素質和身體素質。社 會性又包括人的意識、行為活動、思維智能、個體心理,構成了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 質。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可見,人在社會生活的作用下,反映出人的社會屬性,并孕育著人的社會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最核心 、最活躍的成份。民族素質又有其歷史性和現實性。因為人的社會素質的形成離不開她的歷史性,“人們自己 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的創造,而是直接碰到的 ,既是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的創造!笨梢,人的素質是歷史的產物,又給現實以巨大的影響,所以 它有著歷史的聯系。任何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素質,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凝結著她自身的民 族精神和文化傳統。她是與我們每一代人在每一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內對其理解、改變、創造所構成的。她是一 種過去與現在不斷交融匯合的過程,也是一種綿綿不斷,不生不息的永恒的過程。對此,任何簡單的肯定和否 定都無益于民族素質的提高,全盤繼承和全盤拋棄都與現實不符。重要的在于對傳統文化進行認真的剖析,將 其傳統美德加以繼承、發揚、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從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素質中的主干,以適應兩個文 明建設的需要。 弘揚傳統美德,提高民族素質,又是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是 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F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化素質的人來完成,而 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歷史是門綜合性學科,從培養學生 的素質來看,它的科學價值是通過歷史發展規律,反映多樣性特點,揭示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它的政治價值 是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它的倫理價值是通過古今中外歷史學習,開拓視 野,提高現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質;它的倫理價值通過從古到今人物史實的感化達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 我們應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 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發揚、光大,從而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根據歷史學科教材中的有關內容,結合學生實際,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一、愛國、氣節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 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 ,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不僅具有倡尋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 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 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斗號角作用。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諸如卓 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 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氣質。漢朝的蘇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時窮 節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歸,歷代為之傳誦。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茍且 偷安的“邪氣”斗,與元統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 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 糧……。 “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边@又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 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 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錢三強 更是冒著生命危險……。 以上種種愛國、氣節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華歷史上 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及權勢的威迫,小則賣友求榮,大則賣國求貴也大有人在。時值今日在糖衣炮彈下不是也 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嗎!所以在歷史教學中突出愛國、氣節的教育,能使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 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 二、奮發,立志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 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絲,功在初化”說明一個人的成長與其少年時代有密切聯系,歷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明代 戚繼光年僅十七就承文職,當上了登州衛指揮僉事。他對父親表示,要做一個“身先士卒,臨敵忘身”之士, 還寫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日后在蕩平東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異族的入侵建立了不朽的 功績,成為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煩ど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