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
名茶上喜選,
只消喝四碗。
驚醒太平夢,
徹夜不能眠。
在這首日本民間歌謠中,首句的“上喜選”與日文中的“蒸汽船”剛好諧音。描述的是咸豐三年(1853)美國海軍將領馬休佩里(1794—1858)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上下驚慌失措的情景。
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封建社會,天皇并無權威,大權掌握在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將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門死死關上。外國人中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yè)活動,國民沒有信仰自由。
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統(tǒng)治者們卻仍在加大盤剝和壓榨。隨著歐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日本又陷入更為深重的民族危機。
國內(nèi)外矛盾日趨激化,面臨重重危機的日本,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這種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統(tǒng)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他們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在當時所發(fā)生的抗議和反對運動中,有一些暴動竟有4000農(nóng)民參與,而且采取了各種各樣的形勢。在武士里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運動” 。
很快,“倒幕”陣營就壯大起來,不僅有處于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小市民、中下層武士,也包括力主發(fā)展實業(yè)的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派。
同治六年十月十三(1867年11月8日),與幕府將軍矛盾深重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下旨組織倒幕軍,討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1838-1913)。
十月十四日(11月9日),德川慶喜假稱還政于天皇,卻在大阪并著手組織兵力,圖謀反叛。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九(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的諭令,表示準許德川將軍的辭退。當晚,天皇即主持召開了由“倒幕派”的皇族公卿,大臣和武士列席的御前會議。會上宣布:廢除幕府,責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交出領地以及財產(chǎn);重新賦予天皇以權威,親主朝政;建立新的中央政府。
正月初三(1月27日),倒幕軍連戰(zhàn)連捷,最終在京都附近的大戰(zhàn)中擊敗了3倍于己的幕府軍隊,德川慶喜逃往江戶。倒幕軍繼續(xù)高歌猛進,攻陷幕府殘余在北海道的最后據(jù)點,取得了內(nèi)戰(zhàn)的最終勝利。以明治天皇為首日本新政府成立了。
重主朝政的明治天皇,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決心使日本走上富強之路。
為消滅國內(nèi)的封建割據(jù)勢力,他采取“奉還版籍”政策,廢藩設縣,將全國劃為3個府72個縣,終于建立起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還廢除舊的“士、農(nóng)、工、商”身份制度,將所謂公卿諸侯之類的貴族改稱“華族”,將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大膽廢除了封建俸祿。
此外,他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chǎn)興業(yè)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全國改革軍警制度,建立新式軍隊,創(chuàng)辦軍工產(chǎn)業(yè);學習西方文明,引進西方科技與管理;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才,整體提高國民素質。
這些重大變革,在日本迅速推開,收效驚人。
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開始實行新的兵役制度,在全國征召義務兵,同時改革農(nóng)業(yè)稅,統(tǒng)一貨幣。
在國民“萬事決于公論”的呼吁下,明治天皇決定于光緒十一年(1885)實行立憲,建立了內(nèi)閣制度,并于光緒十五年(1889)正式頒布憲法,次年召開了首屆國會。
政治改革日新月異,以軍事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為代表的經(jīng)濟變革籌劃也迅速變?yōu)楝F(xiàn)實。繼同治十一年(1872)建成第一條鐵路后,又于光緒八年(1882)成立新式銀行,西方的科學技術得到大力提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基本鋪平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預定的改革目標,成為中國周邊迅速崛起的強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清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中老國新變化,其進程快得如隨風轉輪,結果是東方人贏得如西方人,感慨的在其《日本雜事詩》中吟詠道:
玉墻舊國紀維新,萬法隨風倏轉輪。
杼軸雖空衣服粲,東人贏得似西人。
就連日本反對維新的保守派、漢詩詩人大沼枕山,在其《春恨》詩中通過對幕府時期的懷念,也反映出明治維新的景象。
化政極盛日,才俊各馳聲。
果然文章貴,奎光太照明。
上下財足用,交際心存誠。
宇內(nèi)如圓月,十分善持盈。
耳只聽歌聲,目不見甲兵。
余澤及花木,各墅爭春榮。
人非城郭是,我亦老丁令。
“明治維新”后,日本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后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進入了近代化。可以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從此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
此時,一海之隔的中國卻依然墨守成規(guī),保守積習,妄自尊大。中日兩國自此開始了勢若冰炭,互相攻訐的文明沖突。
用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話說“我國則輕視中國為頑固愚昧的老大之邦,中國則譏諷我國為輕浮躁進妄自模擬歐洲文明皮毛的一個蕞爾島夷。 ”
走向擴張
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走向擴張之路。
資本主義的最初發(fā)展,其規(guī)律如出一轍:當本國的市場與原料不能滿足發(fā)展需要時,就會將眼睛轉向國外。通過積極開拓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原料供應基地、產(chǎn)品銷售市場、資本輸出市場,進而推動國家的壯大。各資本主義國家概莫能外。
正如馬克思中所說:
資產(chǎn)階級由于一切生產(chǎn)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一一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chǎn)階級的生產(chǎn)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chǎn)者。
日本的資本主義發(fā)展也是如此。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資本主義,日本急迫地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加之特有軍國主義陰魂作祟,促使其逐步走上了使用武力,依靠戰(zhàn)爭來推行對外擴張危險之路。
中國在這時被日本盯牢。被西方堅船利炮和近代科技沖擊得茫然懵懂的中國竟沒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那個一向恭順的鄰人已經(jīng)完全撕掉了溫情的面紗,開始虎視眈眈,貪婪地認為“一方面像中國人繼承著過大的祖先遺產(chǎn),且不能為世界各國充分利用其資源,而暴棄了天物;另一方面日本苦于人口過剩而發(fā)生國民生存權的問題,卻要瞪著眼睛袖手旁觀鄰國人民繼承著過大的祖產(chǎn),此乃至不合理之事” 。
于是,強盜蠢蠢欲動了。
簡論:
中日兩國國文化同源,地緣相鄰,往還歷史悠久。在被動遭遇世界時,面對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的文明強盜。兩國國人幾乎都是帶著茫然與困惑來面對堅船利炮與不平等條約。然而,痛定思痛后,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卻從閉關鎖國的落后境遇中覺醒過來,采取一系列果斷措施,改革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教育制度;廢除與西方各國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經(jīng)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明治維新”政治革命,終于走向強盛。而中國,無論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都走進了死胡同。在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掠奪中,百孔千瘡,日益衰弱。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強陣容中的日本,驟然揮來屠刀,回手給原本同樣命運的中國以致命一擊。中國近代最悲慘的命運悲劇,由這只“披著文明的外衣,實際是長著野蠻筋骨的怪獸”的黑手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