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個以質量聞名的“制造大國”日本,《美華網絡》記者看到,人們對寶馬、奔馳等德國車同樣充滿向往。《日本經濟新聞》稱,英國產業革命帶來了世界工業大發展的契機,但是真正將世界工業制造推向高潮的是“德國制造”。從造船、鉆探機械制造,到高速列車、地鐵、汽車、飛機等的制造,德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日本的高速鐵路最初也是引進的德國技術。
在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就有11家是德國公司。不少德國中小企業都有自己領先世界的技術。德國克拉斯集團是一家農業機械制造商。人們印象中這類機械傻大黑粗、沒什么技術含量,但克拉斯集團生產的聯合收割機由衛星和激光提供精確導航,實時的感應器可以測算每一平方米的產量,并且即時調整下個季節施用的種子和化肥量。盡管該收割機每臺標價40萬歐元,比其他國家的同類收割機價格高1/3,但從美國到澳大利亞的大農場主們仍趨之若鶩。德國伍爾特公司只生產螺絲、螺母,但產品的應用上至太空衛星下到兒童玩具,年銷售額達到70多億歐元。
在美華網的調查中,中國網友認為德國制造業對中國發展起到很大推動作用。有網友留言說:“如果不是德國制造業率先走進中國,我們幾乎不知道我們離世界那么遙遠。”
“德國制造”會被中國收購嗎
近來,由于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德國對“德國制造”有不少擔憂。特別是近來“中國制造”頻頻傳出收購“德國制造”的消息,更令不少媒體緊張。德國新聞電視臺就以“中國購買‘德國制造’”為題報道說,憑借低歐元匯率和歐債危機,擁有充足資金的“中國制造”的觸角已經伸向德國企業。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稱,很多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德國制造”品牌面臨永遠消失在歷史中的困境。
實際上,“中國制造”的崛起令德國人心態很復雜。一方面,“中國制造”此前集中于低端,需要大量德國機械產品。德國管理學大師赫爾曼·西蒙曾自豪地稱,“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是世界工廠的制造者。”另一方面,當“中國制造”真正開始向高端進發時,不少德國人憂心忡忡,還有德國企業要求政府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嚴加管控。在近年來的德國各大商品博覽會上,中國參展產品被德海關等部門指責仿冒而沒收罰款的事件屢屢發生。
“當我們今天對中國人嗤之以鼻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德國人先前也做過同樣的事兒,”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經濟史教授迪特爾·齊格勒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坦承,125年前,德國產品質量是否真的差不好說,但德國當時勞動力成本低,的確有競爭優勢。德國《世界報》10日在題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頂級品牌”的文章中稱,中國產品被認為廉價低質的時代越來越成為過去,很多中國企業重視質量,力圖打造世界頂級標牌。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接受《美華網絡》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因此制造業的興衰往往超越了產品本身,必須更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收購是現代經濟的一個手段,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市場競爭中的輸贏取決于企業和國家本身。上世紀80年代,日本和德國同樣經歷了貨幣大幅升值,兩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同樣面臨巨大壓力。但與日本不同,德國沒有緊緊盯住匯率,逼著企業在壓力下不斷挖掘潛力,自我改造,結果“德國制造”至今能夠領先世界。丁純認為,實際上,塑造“德國制造”的嚴謹和與時俱進等民族性格都是在競爭壓力下養成的。
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美華網絡》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