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腹中的航母計劃
航母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軍事符號。本書以歷史的眼光和大國戰略的視野,解讀了自航母誕生100年來,美國、俄羅斯(含前蘇聯)、英國、法國、印度、日本6個大國的航母之路。中國著名航母研究專家、國防大學上校房兵直擊大國利器航空母艦的發展史。
在斯大林的準許下,蘇聯海軍在1938年提出了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十年造艦計劃。可是,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全面爆發。緊接著德國就入侵蘇聯,導致了蘇聯整個海軍造艦計劃的全面終止。
而蘇聯的直接對手德國,早在1935年就開始建造航母,1938年12月8日,納粹德國建造的“齊柏林”號航空母艦下水。但是,隨后爆發的“二戰”不但終止了蘇聯的航母建造計劃,也毀滅了德國的航母夢。
由于希特勒決定將海軍的大部分資金用于發展潛艇,工程已完成85%的“齊柏林”號航母于1940年5月被終止建造。隨著納粹德國敗局已定,為了不讓“齊柏林”號航母落入蘇軍之手,1945年4月25日,“齊柏林”號被德國沉入海底。
蘇聯攻占德國之后,馬上在占領區打撈“齊柏林”號航空母艦,準備從水里面打撈出來拖回本國。在風高浪大的北海、波羅的海海域,在拖曳的過程中,中間又沉了一次,沉了又被打撈出來,最終還是把“齊柏林”號拖了回去,直到對這條船做了深刻的解剖和分析之后,最終才把它徹底地分解掉。
1948年,蘇聯新的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進入編列預算的時候,在斯大林的同意肯下,再次提出了造艦計劃,其中包括4艘航空母艦,4艘重型巡洋艦———這又是一個大規模的艦隊發展計劃。
這個時候的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是個關鍵人物,他這個1939年任命的戰時蘇聯海軍總司令指揮蘇聯海軍打完了整個“二戰”。他在這場親歷的戰爭實踐中,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只擁有輕型海軍兵力的蘇聯海軍是很吃虧的。而與此同時,對于在北大西洋上、地中海上,特別是更為浩瀚的太平洋上,那一幕一幕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波瀾壯闊的海空大決戰,庫茲涅佐夫也是深有感觸,這也堅定了他制造航母的決心。
赫魯曉夫是一個非常迷信導彈武器和核武器的人。他不但看不上海軍,就連陸軍、空軍的常規力量也看不上。他曾經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在火箭、導彈時代的核武器時代,那不是幾百萬軍隊,那是幾百萬個穿著大衣的肉團。”而在海軍發展航空母艦這個問題上,他的經典名言是:“發展那個東西干什么?航空母艦是什么?航空母艦就是活動著的靶子和浮動著的鋼鐵棺材、死亡棺材。”
所以赫魯曉夫不僅反對發展航空母艦,也反對發展所有大中型作戰艦艇,只讓發展核武器,所以戰略火箭軍的地位很高。對于海軍,他只準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和攻擊性核潛艇。
因此,在發展航母這個問題上,已經被授予蘇聯海軍元帥的庫茲涅佐夫,跟赫魯曉夫之間發生了巨大的爭執和沖突。
庫茲涅佐夫是很執著的一個人,他經歷過戰爭,因此,他始終覺得要捍衛蘇聯的海權,沒有航空母艦是不行的。
雙方的矛盾沖突一度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1955年底,庫茲涅佐夫被赫魯曉夫解除了蘇聯海軍總司令的職務,1956年2月,也就是庫茲涅佐夫退役前,赫魯曉夫甚至依舊不依不饒,將庫茲涅佐夫的軍銜從海軍元帥直接降級為海軍中將。一代名將的航母之夢自此完全破滅。
(責任編輯: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