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保衛西方世界苦戰德國裝甲集群
70年前,波蘭演繹騎兵絕唱
畢曉普
好萊塢電影《戰馬》感動了無數觀眾,它通過一匹參加一戰的軍馬的經歷講述了關于廝殺、勇氣和回家的故事。人們不禁要問,在真實的戰爭舞臺上,《戰馬》所描述的“最后騎兵”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二戰初便亡國的波蘭擁有當時世界最著名的騎兵部隊,他們面對納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依然奮勇抗擊,往往戰至最后一滴血,也絕不放下手中高擎的戰刀和長矛,他們的英勇甚至獲得對手的高度尊重,納粹軍隊曾流傳這樣一句對波蘭騎兵的評語:“即使天要塌下來,他們也會用長矛撐起它。”
素有驍勇善戰傳統
地處中歐的波蘭自古是東西方勢力的交匯處和碰撞點,波蘭從立國之初,就注定了要在血與火中走過艱難的歷史。數百年來,波蘭騎兵一直在軍隊體系中居于絕對主力的位置,著名的“翼騎兵”身后背著兩片巨大的裝飾用“翅膀”,非常漂亮,幾乎成為波蘭民族的象征。在多次戰役中,波蘭騎兵扮演了扭轉乾坤的角色,1683年,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率領的騎兵粉碎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維也納的圍攻,被譽為拯救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關鍵之戰。隨著時代的推移,波蘭騎兵的組成、建制和戰術有了很大的變化,裝備也由從中世紀的戰斧盾牌發展為二戰前的步槍馬刀,但騎兵們的矯健身影和他們手中的致命武器一起,永遠是敵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波蘭騎兵攻擊時的陣列較多(最多達10列),一旦進攻發起,即呈波狀猛烈突擊,前赴后繼,絕不停止,直到完全勝利或徹底失敗。
18世紀末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瓜分,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才得以復國。新獨立的波蘭在元首畢蘇茨基的領導下,向尚處于內戰中的蘇俄發起“擴張戰爭”,試圖恢復舊波蘭王國“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遼闊版圖。波蘭騎兵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當反擊的蘇俄紅軍于1920年8月17日兵臨華沙城下的危急時刻,畢蘇茨基孤注一擲,將基本由騎兵組成的第4軍派往紅軍的側翼,成功襲擊紅軍位于赤卡諾夫的司令部,獲取其作戰計劃與通信密碼。
8月27日,畢蘇茨基指揮波蘭騎兵集群,向紅軍傳奇將領布瓊尼指揮的第1騎兵軍發起猛烈突擊。29日,兩支騎兵在扎馬爾斯科相遇,波蘭的槍騎兵持長矛奔向紅軍的哥薩克騎兵,而哥薩克騎兵手里的馬刀長度夠不著波蘭騎手,結果在這場冷熱兵器交織的混戰中,第1騎兵軍潰不成軍。
至此為止,蘇俄紅軍遭受自組建以來最為慘痛的失敗。整個波蘭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畢蘇茨基和波蘭騎兵聲名鵲起,西方將此役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陸戰之一,它從戰略上打斷歐洲共產主義革命的進程,并使蘇俄最終確立“一國獨立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
主將無能,害死千軍
然而,輝煌的戰績令波蘭人沉湎于“騎兵神話”中。二戰前夕,波蘭將領無視德國陸軍在機械化作戰理論和武器裝備方面的進步,一味強調騎兵的重要性,甚至將進口的法國新式坦克分散配備給騎兵充當偵察分隊。波軍高層無視軍事技術進化到機械化戰爭時代,設想如果德國進攻波蘭,波軍以騎兵集群首先向北進攻,奪取德國“飛地”東普魯士,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德軍威脅。這一嚴重脫離現實的計劃導致波軍幾乎把他們全部軍隊主力正面展開在從立陶宛到喀爾巴阡山的1400公里長戰線上,給德軍裝甲集群突破和圍殲創造絕佳戰機,結果在開戰時遭到慘重損失。
1939年9月1日,160萬德軍在28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的支援下,向波蘭發動全面進攻。波軍元帥斯米格維竟按照戰前預案,命令機動性最強的騎兵集團軍向北進攻,試圖奪取德國的東普魯士,以期“圍魏救趙”,此舉將一個又一個寶貴的波軍精銳部隊送進德軍的包圍圈,開戰僅三天,光是德國名將古德里安指揮的第19裝甲軍便殲滅波軍3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旅。
即便如此,波蘭騎兵還是給予德軍重創。據古德里安回憶,在開戰當天夜里,他麾下的第2師就遭到波蘭騎兵的猛烈襲擊,短時間內造成慘重傷亡,師長不顧古德里安的嚴令,率部后撤幾十公里。在遭到嚴重損失后,波軍騎兵摸索出打擊敵人的方法,他們基本放棄大規模的集群沖鋒,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以伏擊和突襲的方式打擊敵軍。戒備松懈的德軍坦克、落單的德軍步兵、沒有保護的德軍運輸車隊,都成為波蘭騎兵絕佳的攻擊目標。汽油瓶和集束手榴彈成為他們對付坦克的最佳武器。
在波蘭抵抗德國的戰斗中,蘇瓦基騎兵旅的戰績最驕人。該旅創造了波軍對德軍唯一一次成功的大規模騎兵突擊。9月7日,蘇瓦基騎兵旅接到命令,立即破壞納雷夫河大橋。行動中,該旅官兵在比亞沃維耶扎森林附近公路發現一支較大規模的德軍運輸部隊。騎兵旅全體官兵上馬,做好戰斗準備,隱蔽在距公路一英里多的樹林里(這個距離正好是戰馬發揮最大沖擊力的距離)。當公路上的德軍大搖大擺地開來時,一聲號令,除留一個團作預備隊外,全旅出擊。
隨著震人心魄的馬蹄聲和吶喊,波蘭騎兵如同一道道狂飆卷向公路。面對兵力和氣勢上占絕對優勢的敵人的突襲,剛才還在優哉游哉行進的德軍陷入一片混亂。很多德軍的槍栓還沒拉開時,波軍騎兵已經沖到公路。一場近乎屠殺的戰斗開始上演。結果大部分德軍被殲,200余人做了俘虜。蘇瓦基騎兵旅的損失為三人死亡,一人受傷。德軍增援部隊趕到現場,除焚毀的車輛和身首異處的尸體外一無所獲。
自然,從總體而言,局部勝利無法彌補波軍全局失利。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德軍裝甲部隊重重包圍的波軍騎兵,戰斗的結局可以想見。二戰的首輪戰場無可避免地成為騎兵最后的絕唱。
最后的騎兵
其實,二戰中的各國軍隊都或多或少地保有一些騎兵。直到1945年柏林戰役,蘇軍戰役序列依然有騎兵軍的編制。二戰后各國紛紛取消騎兵編制,除了巡邏和閱兵,騎兵已經難得一見。波蘭軍隊則在1947年1月27日解散了最后一支騎兵作戰師,次年又把禮儀性部隊———“波蘭陸軍標準騎兵中隊”從編制中撤銷,此后50多年的時間里,波蘭沒有騎兵部隊。
直到20世紀末,一群波蘭騎兵崇拜者自籌資金,組建起一支民間騎兵部隊,并借用1948年消失的波蘭“最后一支騎兵”的番號,把自己稱為“波蘭陸軍標準騎兵中隊”。這支部隊組建后不久,引起波蘭軍方的興趣,并通過贊助的方式將其“收編”。如今每逢波蘭國慶節時,華沙街頭就會出現大批身著上世紀波蘭騎兵軍裝的士兵高擎白鷹國旗騎馬而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