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考生也要搞“題海戰術”
跟現在長達幾頁的高考試卷比起來,民國時的“高考”試卷都是短小精悍,無論《國文》、《英文》還是《算學》、《史地》,一般都是四五道題,最長不超過十五道題。但是考題出得少跟素質教育并不能劃上等號,民國的考生們在參加入學考試之前,仍然要花費大量心血搞“題海戰術”,不然就很難達到所報考高校的錄取分數線。
民國的圖書市場上充斥著這樣的書:《大學投考指導》、《全國各大學入學試題解答》、《大學入學考試指南》、《大學投考常識輯要》、《各大學入學試題通輯》、《大學入學考試各科題解》……現在的家長看了這些書名,大概也能想起跟今日圖書市場上俯拾皆是的《高考模擬試題庫》、《我的高考我做主》、《向高考滿分沖刺》吧?
民國也有“高考輔導班”
現在每逢假期,各個城市都會涌現大量的“高考輔導班”,在民國時代,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也是如此。這兩座城市是高校最集中的地方,全國超過60%的大學都在這里(抗戰時期除外),而且幾乎每所高校都辦有附屬中學和附屬小學,其中附屬中學的老師往往參與出題,知道每年的大學入學考試都會考哪些東西,所以他們在中學授課之余,又辦了五花八門的補習班,專對準備報考某所高校的學生進行輔導。由于他們參與出題,所以“押題率”很高,所以“顧客”盈門,“生意”很火爆。
遙想當年,尚未成名的女作家丁玲來到北京,想報考國立北京美術學校(1934年更名為“北平藝專”,即今日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為了能夠順利考上,她交錢參加了西單附近的一所補習班,而這所補習班正是北京美術學校附屬中學的女校長辦的。可惜的是,丁玲后來跟胡也頻談了戀愛,沒有在補習班里好好聽講,于是也就沒有考上北京美術學校。
文章來源:《河北青年報》
3/3 首頁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