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蓮惴惴不安地擠在江東區大島町八丁目(地名)的林合吉客棧里。與他一起的,總共有174名浙江老鄉,他們都來自浙南地區的溫州、處州(今麗水)。黃的老家是永嘉縣二十三都坑源村(今甌海區五鳳 鄉)。
這是1923年9月3日,震級高達7.9級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后的第三天。余震還不時地發生著,大地依然在顫抖。這些余震要到8日才會停止。
黃是昨天(9月2日)才從他打工所在的五丁目住處搬過來的。突然來襲的大地震,以及震后的海嘯和大火,幾乎摧毀了整個東京。極度的恐懼令這些衣衫襤褸的溫州打工仔們聚集在一起。
他們來到日本,都是因為家鄉太窮了。浙江雖是魚米之鄉,卻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農田極少,而這“七山”就集中在浙南的溫州、處州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不少老鄉們便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打工,地震前人數已達4000人左右。黃在去年的閏五月來到日本,加入到打工仔的行列,每天只賺取2~3日元的血汗錢。
晚上9點多鐘(日本時間),林合吉客棧的寧靜被蜂擁而至的日本人打碎了。數百名日本“青年自警團”(相當于聯防隊或民兵組織)團員、警察和軍人,沖進了這家小小的客棧,要求中國人立即起身,送他們回國。
黃子蓮們被趕出了客棧,日本人引領著他們在店外的空地上集合。
突然,日本人高喊:“地震!臥倒!”
174名中國人乖乖地臥倒在顫抖的大地上。日本人蜂擁而上,斧劈、刀砍、劍刺、鉤扎,中國人的慘嚎聲響徹天際,與大地的隆隆聲呼應著。
黃子蓮昏死了過去,他的頭部及右耳后被打開了一個大洞。同伴們垂死前掙扎扭動,一些人爬到了他的身上。在這些尸首的遮蓋下,他成了174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昏迷的黃子蓮并不知道,此時,大洋彼岸的祖國,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正在全民總動員,為日本抗震救災捐糧捐款捐衣,這將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對外援助。
關東地震
災難是突然降臨的。
9月1日中午11:58(日本時間),正是家家戶戶午餐之時,大地突然劇烈地上下垂直抖動起來。5分鐘內,強度為7.9級的三次強震持續爆發,以相模灣的伊豆大島為中心,死神迅速籠罩了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以及靜岡縣。
幾乎在地震的瞬間,50%~80%的房屋立即坍塌。海岸邊,有的地方瞬間下沉90~180米,如入無底深淵。岸邊行駛的火車,連人帶車都消逝在茫茫的大海中。另一些地方迅速隆起,最高竟達229米,地面的一切都如同被大炮轟上了半空。被撕裂的大地,裂縫居然寬達4~5米,吞噬周邊的一切。地震引發的海嘯,浪高達到10米,浩浩蕩蕩,橫掃一切。
這就是人類災難史上著名的“關東大地震”,因其摧毀了日本最為精華的關東平原而得名。“銅山東崩,洛鐘西應,”幾天之后,中國甘肅固原、美國加州、南美地區、印度孟買、中國京兆(河北)高碑店等地先后地震。(《東方雜志》1923年8月25日)
比地震、海嘯更為可怕的,是隨后燃起的熊熊大火。此時正是午飯時間,地震打翻了家家戶戶的爐灶,加上東京、橫濱兩個城市依然以老舊的木制房屋為主,狂風助威,火焰迅速吞噬了關東大平原上的各個城市。
一位名叫徐鳳石的中國人,此時正在橫濱港外的一艘船上,他事后回憶說:“……碼頭塌落,棧房傾倒,汽車馬車均落水中……俄而砂石蔽日,狂風大作,巨聲發于岸上,如天崩地坼,霎時間,沿岸一帶同時火起,其延燒之速,有足令人驚心動魄者。每隔數分鐘,必聞轟然一聲,則某處大廈傾矣。”
東京、橫濱已經建成的一些高樓大廈,此時卻成為天然的煙囪,將它們之間的空地變成了巨大的火葬場。東京陸軍被服廠的空地上聚集了4萬多人群,結果大火將其中絕大多數人活活燒死在此。據事后中國慰問團的林 透露,該處空地上整理出的死難者遺骸,2000人一堆,共有19堆之多,即38000人。大火也消耗了防空洞及避難所里的氧氣,躲藏其中的人們因缺氧而被悶死。
日后,官方公布的死亡及失蹤人數為14.28萬人(死亡105385人),在人類歷史上傷亡最重的災難中,排名第九,而其中90%都死于震后的火災。12.8萬幢建筑物全毀,12.6萬幢建筑物半毀,44.7萬幢建筑物被焚。東京、橫濱成為人間地獄。
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中國媒體表示:“敝國東京、橫濱等處各重要區域,突然發生地震,同時火山爆發,颶風海嘯,相繼而至,災情重大,為亙古以來所罕有,除建筑物及財產等損失之數,一時尚難調查確實計算外,生命之喪失,約計幾及二十余萬口,目前瘡痍滿目,流離失所,尚不知凡幾。”
面對著空前大地震,日本政府猝不及防。
此時,日本經濟正處在低迷時期。雖然在一戰所帶來的巨大戰爭紅利刺激下,日本的大企業、大財團迅速坐大,但壟斷現象與貧富懸殊現象加劇,社會不安定因素日益活躍。在大正天皇掌權的短短15年之間(1912~1926年),日本內閣更迭達10次之多,幾乎一年一換。
地震爆發時,日本正處在新舊內閣的交接空當之中。候任首相山本權兵衛還未確定內閣成員名單,前任首相加藤友三郎仍在擔任看守內閣首相。危機爆發次日(9月2日),加藤友三郎立即宣布全國進入戒嚴狀態,成立臨時震災救護事務局,撥款950萬日元賑災。午后,山本權兵衛匆忙確定了內閣成員部分名單,晚上7點在赤坂宮的天井里宣布就職,完成了政權交接。此時,內閣還是殘缺的,外交、教育、司法三部部長均未任命。
盡管倉促上陣,但日本政府表現了極高的效率。災區的通信幾乎完全中斷,政府就動用飛機、無線電、軍用鴿、海軍軍艦傳遞各種命令。從各地緊急調運糧食、帳篷等進入災區,并開放了皇宮部分地區作為避難所,所有難民均由政府免費運送。
災后第2天,災區大多數可用的蓄水池被清理干凈,水車開始穿梭供水;
第4天恢復了部分地區的供電;
第7天恢復了電車運營;
第8天恢復了主要橋梁;
第9天已將街道上的尸首清理干凈;
第10天已經恢復了主要的市場……
為了安定人心,僅在東京地區,日本政府就部署了多達6個師團的戒嚴部隊。政府同時出版《震災匯報》,向民眾通報災情。政府發布了著名的三大緊急令,即《流言浮說取締令》,嚴禁傳播流言,實際上也取締了言論自由;《支付延期令》,延長債務支付期限等,穩定金融秩序;《暴利取締令》,嚴禁哄抬物價。
就在日本大力自救的同時,以中國和美國為首,國際救援也紛紛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