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兒童醫院一年四季都像“春運”
家里有孩子的人基本上都體驗過兒科看病難。如果讓家長倒倒看病難的苦水,很多家長都能說個不停。在今天開幕的北大兒科發展戰略論壇上,家長代表閆立新總結了家長帶孩子看病的四大難。
擠:很多家長走進兒童醫院就會把小時候學過的成語都想起來:摩肩接踵、人潮洶涌……兒童醫院一年四季恨不得天天都“春運”。
等:停車,排隊!掛號,排隊!就診,排隊!交費,排隊!化驗,排隊!拿藥,排隊!打針,還要排!孩子發燒三十八九攝氏度或者疼得號啕大哭時,動不動等幾個小時,誰受得了這個煎熬啊。
推:到了一家綜合醫院的兒科,醫生說真抱歉,你這個病我們看不了。
冷:好不容易排上隊了,如果再碰到“冷面醫生”或“粗暴護士”,家長郁積已久的無助、憂傷、心疼、糾結等情緒,難免會驟然爆發。
聲音
孩子病了可以就近看
孩子看病理想的模式是什么樣?兒科病人分級診療、轉診制度是國際通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兒童病,尤其是急性病,還是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因此普通兒科醫生是完全能夠勝任的。如果有個合理的轉診制度,就能夠充分發揮所有兒科醫生的作用,能更快地部分緩解兒科醫生嚴重缺乏的狀況。
北大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說,要想解決我國兒童就醫難的問題,當務之急是解決目前兒童診療模式上存在的問題。如何讓家長接受在基層診療呢?姜玉武分析說,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加強基層兒科的服務能力,特別是培養社區兒科醫師,國家在政策上應該向基層兒科醫師的培養傾斜,這樣家長才會愿意帶孩子去。與此同時,在醫療保險方面,也要有一些政策鼓勵大家先到基層診療,如果只是普通感冒,初次就診選擇在社區或鄉村門診,報銷比例要明顯高于綜合醫院兒科和兒童醫院,這樣,很多人還是會理性選擇的。只有基層醫療贏得信賴,合理診療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來,兒科才能真正地形成良性運轉,才能使大家看病都更加容易,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借鑒
國外的孩子怎么看病?
“孩子得了病,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都往大醫院里去,這可能是全世界獨有的現象。”北大醫學部全科醫學系主任鄭家強教授說,目前國內以兒科醫院或三級醫院為主的兒科醫療模式,帶來了不少問題,比如給患兒看病缺乏連續性,缺乏患兒比較完整的病例,問診時間短等。
鄭家強也是英國伯明翰大學的教授,他說,像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倫敦兒童醫院這樣全世界知名的兒童醫院,永遠看不到排長龍的場景。在國外、在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也沒有北京這樣大規模的兒童醫院。香港有700萬人口,至今都沒有大型的兒科醫院,孩子看病主要在公辦的社區衛生中心或獨立經營的兒科診所或者全科醫生診所。而在我國,社區醫療機構由于缺乏經驗,也不愿意給孩子看病,有些地方甚至不允許社區醫生給孩子看病。本報記者 賈曉宏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