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面到部分 從單一到復合 ——
堅不可催的“后備長城”
1958年,美國在臺灣海峽制造緊張局勢,對我國進行軍事挑釁和戰爭威脅。空軍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加強戰備、全民皆兵”的戰略方針和毛主席“大辦民兵師”、民兵工作“三落實”的指示,把民兵作為空軍人民武裝的主體全面展開建設。
空軍各部隊普遍與民兵組織掛鉤,廣泛開展軍民聯防活動。一時間,民兵訓練的火熱場景映紅了祖國的藍天。
1960年5月,空軍黨委二屆七次全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充分肯定了民兵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要求師、旅以上各級黨委均應成立民兵工作小組,并由一名常委擔任組長,統一領導民兵訓練工作。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專門對民兵工作作了指示,并親自對“空軍民兵”的稱謂進行了規范,提出通稱為“民兵技術兵”。
7月11日,空軍下發通知,為各級增設了動員機構和工作人員,從編制體制上強化了對人民武裝工作的組織和領導。隨后,空軍人民武裝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如雨后春筍,種類齊全的民兵分隊紛紛成立,似米花爆開,民兵規模數量急劇增加,大大增強了戰備實力,提升了威懾能力。
1965年5月,劉少奇指出“空軍也應該有自己的民兵”。空軍根據這一指示,于同年11月在唐山基地召開了第一次民兵工作會議,總結交流經驗,研究民兵訓練方法,部署民兵訓練工作。從此,空軍部隊由協助民兵組織訓練普通民兵向普遍開展空軍專業民兵訓練的轉變。
1969年毛主席發出“要準備打仗”的號召,我軍轉入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作戰準備。空軍民兵訓練再次活躍起來,各部隊普遍與駐地村鎮建立了軍民聯防,經常組織軍民聯防演習演練,提高了民兵和群眾保衛機場、陣地和重要軍事目標安全的自覺性。
空軍后備力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過偏差:空軍在所有兵種專業都對口組訓了相應的專業民兵。空軍是高技術兵種,部分專業科技含量高、技術復雜,在民兵組織中大規模地展開訓練,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收效甚微。
1978年10月,時任空軍司令員張廷發糾正了這種偏差。根據張廷發的指示,空軍修改了組訓規劃,去掉了航空機務、雷達操縱等技術比較復雜的專業,突出了簡單的戰場勤務保障技術分隊。民兵由全方位后備力量調整為相適應的部分后備力量,確保了空軍人民武裝建設健康穩定發展。
某邊境自衛戰打響后,2萬多名掛鉤培訓的空軍民兵和聯防民兵,積極配合空軍部隊巡邏警戒、搶修戰備設施、搶運作戰物資和開展技術勤務保障,出色完成了各項任務,民兵訓練成果經受住了戰爭的檢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空軍人民武裝建設在壓縮民兵分隊組訓規模、注重質量建設的同時,開始由單一民兵向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建設邁進。
1983年5月31日,為探索戰爭初期快速動員擴編的程序和方法,研究解決戰時動員擴編所需兵員問題,空軍確定2個單位進行試點。1984年,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空軍預編滿員工作全面展開。
1984年8月1日,空軍西安高射炮兵預備役師在西安正式成立,空軍預備役部隊建設走上了歷史舞臺。
從此,空軍民兵、預備役部隊、現役部隊預編預備役分隊三支隊伍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筑起了堅不可催的“后備長城”。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