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1月18日體育專電(新華社記者滕軍偉)“踢球的孩子越來越少了,水平也退步了,誰來撐起中國足球的明天?”看著空蕩蕩的操場,煙臺市少兒足球俱樂部主任秦濤擔憂地說。
18日,煙臺飄起了今冬第一場雪,寒風刺骨。從事了17年少兒足球工作的秦濤也已失去了昔日的激情,坦然面對如今的一切。“足球班停課了!不是教練不想教,是沒有孩子來,都怕冷。”
秦濤的足球俱樂部以小學生為主,每星期兩節課,每個月學費150元,價格不能算貴。“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了,周末還要上鋼琴、英語等補習班。即便有時間,家長也喜歡室內的、凍不到、摔不著的活動。”秦濤很理解家長和孩子的難處,但在內心深處,他仍難掩對中國足球未來的擔憂。
地處山東半島的煙臺市,市區人口近200萬人,經濟發展位居全國沿海城市前列,是全國知名的“武術之鄉”和“籃球之鄉”。煙臺市少兒足球俱樂部成立于1996年,2000年左右達到頂峰,當時有六七百名孩子,36個學員基地,“孩子水平高,家長認可,社會贊助也多,曾獲得全國業余俱樂部前三名,”秦濤仍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
然而,俱樂部從2005年開始走下坡路,目前只剩下200多個孩子和12個學員基地。由于沒有場地和經費,俱樂部每年都要虧損5萬元左右,靠從秦濤的體育公司中拿出一部分補窟窿。
最讓秦濤痛心的是,由于缺乏系統訓練,孩子們的足球水平明顯下降。前幾天,市里組織文藝表演,讓他從俱樂部里挑幾個孩子表演顛球,但秦濤竟然找不到一個能連續顛球10個以上的孩子。“有時候我都不敢看他們訓練,心里難受。”
秦濤認為,職業聯賽一度帶來的負面影響,使許多家長由最初職業聯賽開始時的狂熱,轉而為孩子從事足球運動的前途擔憂,減少了對足球的熱情,從而導致可供選擇的后備人才越來越少。俱樂部成立之初,有多個苗子入選中國國少隊,2009年以后則再無人入選。
從2011年開始,煙臺市連續舉辦了3屆全國少兒足球邀請賽。在沒有贊助商、缺乏場地、沒有觀眾的情況下,秦濤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少兒足球俱樂部在夾縫中求生存,也讓他們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動搖。
“看不到希望,沒有人關注少兒足球,周圍的很多朋友都改行了。”秦濤說,“我也經常困惑,我的出路在哪里?中國足球的出路在哪里?”
恒大隊奪得2013年亞冠聯賽冠軍,讓秦濤看到了一絲曙光。但他認為,一兩支球隊的勝利,一兩個足球學校的成功,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足球的現狀。他堅持,足球要從娃娃抓起,讓更多孩子參與足球,少一點功利性,多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
“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意志力和團隊精神都不如以前了,就算為了孩子們個人的健康成長,也需要更多人關注少兒足球,給他們更多的運動空間。”秦濤說。